“兔死狗烹”可否成为历史?
兔死狗烹出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这一规律普遍存在于封建时期的上下级之间,以君臣关系最为典型。都说“一山不容二虎”,这很直接的说明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功高震主”的大臣往往会落得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忠君之臣像精忠报国的岳飞等,他们的结局都不尽人意,往往以战死沙场或者赐死为安。仔细想想,一个开国帮助
君王打天下的功臣或者说一些忠君为国的忠臣,几乎没有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大多都以惨死结束君臣之间的关系。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历史上这两个人的事例足以说明为何忠志之士总是不得善终。他们二人就是明朝时期的开国将军蓝玉和南宋的著名抗金英雄岳飞。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的蓝玉是大明朝开国的英雄,他战功赫赫,一生戎马,在战场上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战神,最后的下场却落得个剥皮实草,不得善终。
只要不影响到皇权,你是什么样的大臣一般都不会受到太严重的惩戒,但若是你触碰了皇权统治的稳定,那么无非两个下场,赐死与被害。历史上的忠臣大都是因为触碰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所以,才会惨遭毒手。
之上这段文字是节选自百度上显示的部分关于“走狗烹,良弓藏”典故的释义。通过这样的释义可以让人感觉到“兔死狗烹”的残忍现实的道理何在,同时也显示了在我华夏民族浩瀚的五千多年文明史当中的最起码是后三千年当中,这样的残酷现实都是始终存在的实事,它绝对不是虚假的谎言。可主要问题就是,虽然,这样的残酷现实在历史当中始终都存在,可悲剧却层出无穷,这也就更能显示的出我华夏民族人民的伟大。同时,也显示出了华夏民族的自私与狭隘。之所以有理由这么说话,那是因为制造几千年以来持续的这样的悲剧的所有人,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其实,他们全都是中华子孙。他们都是广义上的“一家人”,“一家人”的“家务事”,我们这些后来人又能说得出谁的对与错呢?所以,我们只能说:“他们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有各自的对与错,是历史的必然促使了他们的释然的结果。”这就是之前,所有之前历史阶段的残酷现实的惨状。
人们或许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无数的人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到底该咋办?才可以令我们未来的新中国的人们能够走出这个几千年以来的“魔咒”呢?只是担心自己也因此而会步岳飞与蓝玉这样的人的后尘,才没有人敢于写出过关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文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