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怎么就证明“集体生产模式行不通”了?


  今日早上浏览《今日头条》时,看到了《历史经验已经证明,集体生产模式行不通,为什么还要这么执着》(乡村男孩viog2022.3.21)的贴子。文章中作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80年代初,包产到户非常迅速彻底取代了集体生产,亿万农民从吃不饱饭,到吃饱饭,偶尔还可以吃个零食,这足以说明,在当时那个年代,包产到户优于集体生产。”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还是看看真正的实际情况吧!

  据统计,我国1956年人口是6.3亿人,到1980年为9.9亿人,增加了3.6亿人。1959年我国人均粮食为252公斤,1979年的人均粮食为340公斤,增加了88公斤;人民公社时期,每年人均粮食平均增长速度是4.4公斤。这里的人均粮食是指全国人口,而且这种速度是在我国人口增长57%的情况下实现的。作者所说的包产到户后吃饱饭,是指1983年前后,那时(1983年)的人均占有粮食是360公斤。如果按照1959-1979年人均粮食增长速度(每年增长4.4公斤)来预测,生产队模式继续发展到1983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应该是340+4*4.4=357.6公斤,与包产到户后的人均粮食占有量(360公斤)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实际上,生产队十二余年的粮食增长速度是前期慢,后期快。1970年的人均占有粮食为289公斤,1979年人均粮食为340公斤,从1970年到1979年的人均粮食增长速度是5.66公斤。后九年的速度比前期的增长速度快了1.22公斤/年。1975年的人均粮食是306公斤,1979年人均粮食为340公斤,从1975-1979年这四年的人均粮食增长速度达到了8.5公斤/年。生产队后四年的粮食增长速度比前期快了2.84公斤,比整个生产队时期快了4.1公斤/年。假如我们按照1970-1979年人均粮食增长速度5.66公斤来预测1983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应该是340+4*5.66=362.66公斤。也就是说,如果不改变生产队经营模式,按照原有的实际增长速度,生产队经营模式的结果是好于包产到户模式的。

  从以上数据所反映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生产队模式是优于包干到户模式。事实胜于雄辩!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生产队时期的粮食增长速度具有逐年加快的趋势。从1959-1970年的11年增长速度是3.63公斤/年;从1970到1979年增长了5.66公斤,而从1975-1979年的后四年增长速度达到了8.5公斤/年。为什么生产队时期的粮食增长速度会出现前慢后快的趋势呢?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