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再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月2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同志去世。
胡福明,1935年7月生, 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2001年退休;曾获“江苏社科名家”称号。
作为一名具有时代意义的“笔杆子”,胡福明同志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其作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直到今天都被“开明派”视为改革开放历史洪流的序幕之作,并作为旗帜性的史诗产物向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意识形态能量乃至“阵营暗影”,四十四年来支撑着某种力量延续不倒、生根发芽。
正如前日我提及的几乎具备同等理论高度和时代价值的“团结一致向前看”,共同形成了四十四年前的滔天巨浪。
1977年3月,一个标志性的人事任命被公布:胡耀邦同志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到中央党校后,他第一件事便是组织人写文章、办刊物,著名的《理论动态》随即横空出世,矛头直指“继续革命”理论。
他明确要求:
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刊物……没有一个阵地是不行的。
其实今天想来,什么是“你们我们”之分呢?“你们”的“阵地”又是什么呢?
没几天,创刊号应运而生,首篇文章《“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一炮而响,地动山摇。
五个月后,十一大在京召开,大会报告明确重申:
‘十大’以来的组织路线是正确的。
面对此等场景,《理论动态》编辑部甚为不甘,便加班加点打造出了一篇《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几天后便刊文《人民日报》,联动迅速。
同在1977年,郑必坚的文章《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中第一次发明了“两个凡是”,后被嗅觉敏锐地抓住,并揿在了国锋同志身上。
同年,《光明日报》、《哲学》专刊组组长王强华出差去南京开会,会上他请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为《哲学》专刊撰稿。
胡福明翻阅了大量资料,于那年秋季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经过酝酿,《理论动态》第60期正式刊登了胡福明撰写、耀邦同志亲自审定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此拉开了批判“两个凡是”的序幕。
然而,这句耳熟能详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原创从来就不是1977年第60期《理论动态》,更不是1978年5月的《光明日报》,而是早在1963年11月,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在东湖宾馆写《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并打印出来后,经毛主席修改时,毛主席特地加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