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败者何止陈戌源
简单写写吧,一些回忆和个人理念的坚持。
写到哪算哪。
1
2007年7月上旬,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率班子视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情况。
彼时,距离这位新书记履新沪上不过四个月,足见航运中心重要性。
作为万众瞩目的长三角重要海运物流“新码头”,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当时的规划是拥有780米黄浦江岸线,总建筑面积达到55万平米。
而在其众多投资方和建设方当中,最主要的企业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上海市国资委直属国企,简称上港集团,拥有航运中心一半的股权权益。
根据蓝图构想,航运中心建成后,将与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连成一片,形成向西与外滩金融街区相接,向南与浦东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隔江呼应的「金三角」格局,彻底打通上海、长三角作为全球顶级航运中心联通东北亚全海域海上作业的物流业态。
在视察的过程中,市委书记不断询问工期、投资回报、工人待遇,陪同的一位上港集团高管则全程详解,对答如流。
此时,距离这位同志正式成为上港集团党委书记还有四年,而距离他第一次走上滩头、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浪潮中光荣的上海码头工人,已经过去三十余年。
我是1973年从中学毕业,听着样板戏《海港》到上海港工作的。那时,做一名海港工人是很伟大很光荣的事,而我能加入工人阶级的行列,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
他就是陈戌源。
当时陈戌源所在的是上海港最繁忙的15号码头,根据上港许多老人对他的回忆,“年轻人,勤快、开朗、干劲足”。
年轻时的陈戌源热爱文学,性格不算开朗,但口才和文笔极佳。
据工友回忆,他经常在工歇之余读报写诗,还曾以“荒原”为笔名在集团内部报刊《上海海港报》上发表过以青春、奋斗为主题的诗歌、散文,在集团内部文名颇佳。
于一线工作没几年,陈戌源拿起了笔杆子成了集团办公室专职秘书,后又凭借优异的做工经历和出色的文字能力,步入中年时被逐级调至上海港务局团委工作,逐步进入管理层。
这对于一个家室普通、并无背景的工人而言难能可贵。
1997年,陈戌源从上海海运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毕业,获得了高级经济师职称,这为他进一步谋划上海港的扩大建设奠定基础。
正是在他的力主之下,集团在那个历史洪流激荡的关口一方面解决了冗员问题,又引进大量外资。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陈戌源面对旗下各船舶公司冗员、“一坑多人”、裙带编织等问题,承接上级指示、一口气裁撤了18000多名员工,但是在“完成指标”之后,又超标给予了这些工人家庭补助和福利,其中许多工人退休之后依然享受着上港集团的待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