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青年失业率19.6%,如何破局?
青年失业率19.6%,如何破局?
——亟待“专业—产业—职业—就业”四业贯通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升至19.6%,较2月提升1.5个百分点,创2022年8月以来新高。青年人就业状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大局,青年人兼具“科技、人才、创新”的“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的集成、合成优势,必然应该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产业链中高端战略、原始创新策源地”等国家系列战略实施的实践主体,而绝非仅仅是被动等待、被动安排就业,亟待强化“专业—产业—职业—就业”四业贯通,降低青年失业率、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强化“中国自主学科体系”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互为推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毕业生和青年人兼具“科技、人才、创新”的“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的集成、合成优势,必然应该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产业链中高端战略、原始创新策源地”等国家系列战略实施的实践主体,而绝非仅仅是被动等待、被动安排就业,而是需要推动青年人更具主导性、主动性地激发其潜质潜力和创新动力,成为企业产业、尤其是产业链“中高端战略实施”的铸造者、推动者,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力军、生力军。这就需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人才引领发展,是指人才及其相关要素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相应的动力和功能,在一定的机制下驱动、牵引发展”,由人才决定并引导发展,而非仅仅是被动等待发展产生岗位,是从人才支撑发展、人才优先发展基础上的飞跃,是从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到创新驱动阶段跃迁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人更具主导性、主动性地勇敢拥抱发展拥抱社会、发挥潜能潜质的必然趋向。
抗击新冠疫情三年,国际贸易摩擦突出、经济下行趋势严峻,就业受到严重影响,利用网络招聘平台数据实证检验疫情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发现,疫情冲击下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两端均受到影响,表现为招聘需求下降、求职人数上升、就业景气降低。2020-2022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分别达874万、909万、1076万,2019-2022年积累1077万毕业生未能就业,2023年1158万高校生面临就业。据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022 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而理科、工科的就业签约率分别为29.5%和17.3%……年轻人在毕业季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就业市场的严峻无疑是其中最大的问题”[4]。另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自2021年以来,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16-24岁青年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高点。2022年7月,16-24岁青年登记失业率高达19.9%,虽然11月份连续下滑至17.1%,2023年3月再达19.6%。
登记失业率是指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并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当前,高校毕业生中有3类人员并未计算到失业人员中:一是在家啃老的;二是一门心思考公考研考博的;三是懒得出去找工作,但没有进行失业登记。这便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处于被动等待的就业严峻形势,必须着力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主动主导意识、着力挖掘高校毕业生的潜质潜力与创新动力。分析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人才第一资源主导弱化、国际经济形势下滑、人工智能技术挤压、“超时工作制”空间挤压等因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版各类教材体系充斥着高校教学,不仅“当前中国大学中的经济学教育,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财政、金融经济等,其所用的教材大多都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体系”[1],而且理工科学科体系建设也与中国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较大距离,难以为科技引领突破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甚至还有专家提出:“我们的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大量的都是200年以前的知识。课程内容陈旧,远离生活情况比较突出,学校常常用非科学的方法来传授科学”[2]。同时,如何更加紧密地实现产教融合、产学融合,如何将专业优势特征更加直接地转化为产业发展推动力等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3]。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根本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在研究社会发展实践真正的时代问题中回答时代之问。当前,亟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推动高校专业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紧密衔接,突出适合中国产业发展的“专业特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与就业”的互为推动。2022年2月,教育部将“碳储科学与工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生物育种科学、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智慧林业、劳动教育、科学史”等31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4],撤销804个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点,新增1961个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点,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催化”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互为推动奠定基础,着力改变中高端产业链发展滞后的状况,满足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心理期待。
二、着力“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满足双循环对高素质人才需求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中,“重工业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技术仍被跨国公司所垄断,造成企业服务业严重落后,而这又直接成为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原因,因而堵塞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出路”[5]。伴随“高质量发展”的“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战略实施,我国需要走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困境,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突出优势,着力强化高端技术突破对“产业链中高端战略”的推动,实现青年人“以专业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互为推动。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据2020年“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光纤、光缆制造及锂离子电池制造、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以129.7%、110%、76.9%的占比提升快速崛起,尤其青岛市“全球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国内领先的微电子产业基地”及“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由此,“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大气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车辆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生物技术、应用化学、软件工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紧扣新旧动能转换的近50个专业,成为驻青高校就业形势最好的专业。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依靠技术市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发展模式,适应着阶段性发展特征。但是,“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经济对外依赖度过高、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经济安全风险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国内经济失衡等问题”[6]。因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7]成为新发展格局实现突破的重要环节。同时,唯有强化“产业原始创新策源地”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战略”,更加贴近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需求实际,形成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才能根本性实现“高校生高质量就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为推动。此外,还要着力加大对高校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学术型人才学科逻辑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与更高质量就业。
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着力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与“价值链提升战略”的推动,满足双循环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生产主导要素角度分析,“伴随人口结构转型以及由此导致的传统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能否在劳动力比较优势演进过程中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升级,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构筑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新动能”[12]成为关键性问题。抗击新冠疫情三年是就业状况最艰难的时期,三年共有1077万高校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状态。据2022年4月27日权威部门来文对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通报:“截至2022年4月17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23.61%,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去向落实率为21.47%”[8]。2023年,1158万高校生即将毕业。在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出现下滑拐点、2022年中国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青年人实际成为“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也理应成为“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局部动荡冲突不断、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中国国际影响日显突出”之百年之未有变局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脊梁。因此,亟须通过着力推动“原始创新策源地”与“价值链提升战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努力提升科技竞争力水平,强化青年人的主导主动意识与潜质潜力创新,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与“更高质量发展”的互为推动。
三、基于“数字经济”时代导向,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就业
近十余年,以人工智能与平台经济为主体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助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在推动就业总量增长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对高技能、高智力劳动力的较强需求,引致就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通过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灵活化推动代际就业流动。平台服务业中,快递员、网约司机、电商从业者等新就业岗位,虽然其社保尚不健全、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因工作灵活性强、收入水平较高,就业质量高于传统低技能与体力劳动者。在实体制造业中,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产业转型增加新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并提高就业质量,对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产生正向效应,同时,还要积极应对“机器换人”对劳动就业的冲击。据麦肯锡所预测,到2030 年,中国至少有1.18 亿人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替代,另外大约有700-1200万人转换职业。具有强智能性质的ChatGPT,意味着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浪潮,与高校毕业生紧密相关的10类岗位将受到重要冲击:1. 技术类:程序员、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2. 媒体类:广告、内容创作、技术写作、新闻;3. 法律类:法律或律师助理;4. 金融类:金融分析师、个人财务顾问;5. 市场研究分析师;6. 教师;7. 交易员;8. 平面设计师;9. 会计师;10. 客服人员[9]。如何“主动应对、主导突破”日显紧迫。为此,数字经济时代,不同层次、各类专业都应强化数字经济的基本通识与技能教育,着力强化数字时代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需要着力强化高端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
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第二、三产业均受到较严重冲击,而数字经济则展现出顽强的发展韧性。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以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为主的社会推动,和推动消费动能增长、牵引投资提质增效和促进贸易高水平循环为主的经济推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加速着就业结构的变革并发展孕育出一大批新职业。2019-2021年发布的4批56个新职业中“数字经济新职业”多达26个,其中包括:2019年4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2020年2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全媒体运营师”;2020年7月“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2021年3月“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智能硬件装调员”等。
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及数字经济呈现出的强劲发展韧性,高校毕业生必须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时代到来,充分认识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变迁规律,将所学专业与数字经济新职业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同时,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发达生产力,以西方经济学的“资本控制论”还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人联合体”为理论支撑,成为发展面对“资本私有制深层劳动异化”与“社会公有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分岔路口的理论与实践抉择。数字经济“有助于异化劳动向自由自觉劳动转变、有助于社会关系朝着真正的人际关系发展、有助于按需分配原则的确立,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10]。在数字经济发达生产力的推动下,如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人联合体”为理论支撑,马克思毕生追求的“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1]的到来。但是,数字经济如果以控制论资本主义或算法资本主义为主导,将意味着主导权集中在掌握技术、数据的平台方,这就形成了资本巨头垄断劳动力市场,以“996、007工作制”极限性剥夺劳动者绝对价值剩余,直接性挤压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的同时,快速拉大贫富两极分化,形成了富豪榜前十名过半数字寡头的状况。为此,在数字经济发达生产力阶段,必须以马克思毕生追求的“自由人联合体”为导向,以实现“劳动解放”定位的高质量就业为目标。
四、满足“更加优质教育”期盼,突出“职普融通”引领作用
2021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现代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着力推动“职普贯通”,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青年人职业素养提升,不但可以破解就业难的问题,而且也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据2020年“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动画、绘画、工商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医学检验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等近20个就业较差专业,实际是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金融、现代旅游、商务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时尚城建设”迫切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需要基于高校生的专业特征,紧扣地域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强化“职普贯通”的职业培训,使之不仅成为破解就业难、而且成为“高质量就业”的突破路径。
2022年5月1日,新《职业教育法》实施,第3条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同时第15条强调:“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便为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预留了广阔空间。为了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贯通,我国积极推动普通高校的应用型大学转型,2015年4月,广东率先在全国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遴选,共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7所高校入选,打破以学科逻辑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思维定式,更加重视职业技能素养,尤其将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而早在2004年,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紧扣珠海产业发展需求相继设立珠海学院,加强化工与材料、信息工程、机械工程、机电工程、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据2020年“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高技能人才学历大部分集中在专科和本科学历,分别占比为33.52%、31.98%,研究生和博士生分别仅占6.04%、0.80%,而企业希望高技能人才学历为本科的占比高达71.99%,硕士与博士分别也达32.45%、16.62%。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同步进行,人们对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操作岗位的技术型技能人才,而是更加重视知识型技能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
五、重视“人才战略布局”定位,促进高校生“高质量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最为重要的财富,必须高度重视青年人不仅能够实现就业,而且通过强化主动性、主导性,在推动综合国力根本提升中实现高质量就业。尤其,自2022年始我国将开启15年的退休潮,平均每年将以2000万人速度退休,1963年出生人口高达2934万人,其后两年平均也达到了2700万人。随着大量60后退出工作岗位,新一代将获得更多走上前台、挑起重担的机会,这将会激励他们更加发奋图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创新中来。面对2022年退休潮的开启与人口负增长的出现,不仅基于青年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定位,而且基于青年人的“民族复兴脊梁”定位,必须高度重视、着力强化在“人才战略布局”中的定位研究。
重视高校生“人才战略布局”的定位,首先需要聚焦“原始创新策源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培养、集聚和使用国际顶尖人才上有所作为;在提升人才高地平台载体国际化能级上有所作为;在建设高质量战略人才集群和发展赋能上有所作为;在破解一系列“卡脖子”技术人才培养问题上有所作为。这便需要高校生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将个人就业与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追求相结合,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在“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12 ]的过程中,促进青年人更具主动性、主导性地参与。
实施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战略,是释放青年人潜能潜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必然是高端制造业和科技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我国众多学科专业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一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亟须在信息、工程、材料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这就要求高校生能够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学科专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在加快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水平技能人才过程中,以行业企业需求为重心,推动建立有效协同、互动协作的高校生高技能培养体系,贯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加大青年人才争做高技能人才、高水平人才、大国工匠的内在动力与追求。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复苏、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但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相比,我国数字人才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数字化产业化代际交叠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的紧迫任务,数字人才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要素,在“人才战略布局”的位置更加重要,必须加快建设素质高、结构优的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ChatGPT作为一种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它的出现意味着一次新的产业革命浪潮。美团无人机配送在深圳落地的实施,意味着平台经济快递业面临着重要冲击,数字经济从业者从低端快递员“劳动解放”向高端新产业革命浪潮的突破,将成为青年人才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领域,这就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13],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青年人高质量就业“人才战略布局”,将意味着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人才主体突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14],意味着青年人应该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主体,这不仅是解决青年人才就业难的重要路径,更是乡村振兴实现根本性突破的关键。无论是以“高素质农民队伍、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还是以“乡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乡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无论是以“乡村教师、乡村卫生健康人才、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乡村规划建设人才”为主体的“乡村公共服务人才”,还是以“乡镇党政人才、村党组织带头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法律人才”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人才”,尤其“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为主体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都为青年人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由此,高度重视“专业—产业—职业—就业”的四业贯通,着力强化青年人才更具主导主动性的潜力潜质发挥,必然成为促进青年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突破性路径。
参考文献:
1.史正富.《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解释力的终结》,《中国年社会科学评价》,2016(1)
2.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指出国内科创教育三大问题: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 [EB/OL]. (2023-02-20)[2023-03-10].https://www.shxwcb.com/1007837.html
3.《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04-26
4.李依环、孙竞《本科专业目录更新!增设31种新专业》,(2022-02-25)[2023-03-10].https://mp.weixin.qq.com/
5.贾根良《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
6.周文、何雨晴《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要义》,《齐鲁学刊》2022(2)。
7.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11-13。
8.《截至4月17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23.6%》澎湃新闻2023-03-02)
9.华尔街见闻. 《ChatGPT可能马上取代你!这是它能做的十个工作》,(2023-02-03)[2023-03-10]
10.陈高华、赵文钰《人工智能与人的未来:一条马克思的路径》, 《江汉论坛》2022(4)。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页。
12.《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09-28)[2023-03-01].
13.《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2023-03-05)[2023-03-10]
http://www.gov.cn/xinwen/2023-03/05/content_5744877.htm.]
1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2021-02-23)[2023-03-0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1402.htm],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