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痛批领导安排加班”事件反思——“建前”与“本心”,谈当代青年的斗争与革命
现实不合理规则束缚下的本心是青年们抱怨的症结。官方既然已澄清该系列截图为当事人编造,与中国电科集团无关,那么对国企的抹黑就应该停止了。但现有部分问题的澄清并没有降低“打工人”们对加班话题的关注度,还有需要讨论的必要。
在具体发表我的观点前,我想先表明我的身份、态度及编写本文的目的。
我是一名研究生休学到贵州基层街道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政府工作的同时,也是一名青年党员。我选择中断学业到远离家乡、学校的贵州参加基层项目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苦恼于自己原本对科研的期望与当前的科研现状的反差及对自己未来道路规划的迷茫。这一点让我能和广大青年网友的抱怨产生共鸣。二是在中央举全国之力奋力与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三年中,涌现出的无数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仁人志士,让我不断追问并主动了解他们和革命先烈无畏、坚强精神品质的现实基础;加上自己在此方向上积极投身学校、社区志愿服务的切身体会;让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加深了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识,萌发了共产主义理想。这一点让我能够理解广大青年身上正派、爱国的部分现实因素和精神内核。同时,在贵州基层的两点工作体验又让我有了很多与老一辈可以共情的认识:一是工作中存在得太多复杂,要有团队协作和在此基础上对自身欲望、本性的一定克制,才能共同努力完成好一个项目。而在物质、精神产品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人的追求变得多元,对应地,其在工作、家庭方面的投入减少,这一点是老一辈最不理解年轻人的地方。二是站在国家、集体的更大层面上考虑,网络舆情是会被别有用心的国家或个人利用,作为抹黑乃至颠覆国家机器的工具,是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所不齿,却被发泄情绪的年轻人忘记的。因此,我想以我自己的观点,包容青年群体的心声和老一辈对当代青年的期望,带着平息舆情的目的,为“加班”症结的解决提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解决方法。
自己爱写一些东西,同时又有青年的焦虑体验。因此,虽然基层单位的工作很忙,但也会关注网络上的一些热点动态。除了本次的事件,最近被我捕捉到的网络话题还有: “高校招聘会现‘KTV’公主‘岗位’”“央视网、共青团中央评‘孔乙己文学’”及网友对一些专家翻车名场面的调侃等等。这些热点事件无疑都反映出了当代青年的真实想法和切身体验,如此,才会被大量网民追捧,上升为网络舆情事件。同时,这些体验背后暴露的也都是社会上真实存在的矛盾,如“校招‘公主’岗位”“孔乙己文学”流露出的就是年轻人的初入社会的职业期望和就业市场现实之间的矛盾,“专家翻车”则暴露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高期待和其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认识之间的矛盾。这种在期望上的矛盾就好像高中时老师告诉我们,到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但当我们在父母老师的期望下,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但就业热门的专业进入大学,以为可以开始玩后,老师又会告诉我们,如果挂科是毕不了业的,要努力学习,很多“90后”“00后”的青年一代,就是被这样一个又一个他人的期望和结果推着走,直至走向下一个不被自己认可的结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