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华的“舆论反击”提点意见(刘继明点评)

2023-07-06
作者: 劳尔 来源: 人境院

  清华开始反击了。先是6月25日(周日)“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公众号发表了题为《关于清华的这十个谣言,不要信!》(以下简称《不信》),再是7月2日(周日)“水木TsinghuaCenter”发表了题为《网络暴力下的真实清华》(以下变成《网暴》)。期间,“新京报快评”6月29日(周四)还发表了《警惕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舆论倾向》以示支持。间隔三四天一篇重磅文章,像是要制造一波相对持久的攻势,自带流量的清华开始收复自己的舆论阵地。

  清华发声是让人喜闻乐见的,这至少表明这所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大学对来自底层大众批评的声音没有缺乏反应,而是开始认真对待。虽然这些来自底层的声音不乏博取流量之嫌,听起来似乎也不甚高明,谣言与真相齐飞,偏激与深刻夹杂,但能在底层大众中获得很高的传播量,并激起一定程度的共鸣感,说明确实迎合了大众对清华的一些感性印象,客观上对很多人的意识和潜意识造成较大的影响力。从讲求实际的角度,此时正值高考后报志愿,谣言虽终归是谣言,但“三人成虎”,若任这些泛滥,必定会对自身形象造成伤害,也会影响高分考生的选择,便宜了隔壁的北大。借这几篇反驳的文章,也是一种形象公关和招生宣传。

  但我读了这三篇文章,却感到有些遗憾之感,清华似乎可以做的更好。作为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忍不住替越俎代庖出出主意。

  总的来看,清华辟谣给出的论证还是粗线条的,似乎并未让人十分信服。这在那篇《不信》中,显得更为明显。其实,《不信》选出来的十大谣言,有几个还真不值得回应。比如第五条“清华科学研究显示:男性过度关注国际形势、军事等内容的,容易导致贫困”,有点互联网生活经历的人一看便是恶搞,在此拿出来认认真真地为“十大”凑数,倒是有点小题大作了。值得反驳的几个谣言,其实涉及的是清华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在谣言一“清华毕业生有80%都出国了”的反驳中,清华列出了统计数据,称:“这5年来清华毕业生出国(境)深造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最高也不过16.5%,而且连年下降!2022年只有7.1%,这个出国率在国内高校中并不突出。”稍微清楚情况的人都知道,近年出国率的下降,主要是疫情以及签证首先问题造成的,文章特意回避了这点,似乎是想暗示出国率下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其实,清华只要列出毕业生实际的出国比例就好,完全不必用力过猛地说什么“连年下降”。

  为了反驳谣言六“大国工匠中没有清华毕业生”,《不信》给出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列出了几十位国计民生各领域曾担任总设计师、总指挥的清华毕业生。这个用事实说话的反击很有力,但却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名单中的清华校友最晚毕业的是1997年,次晚毕业的是1987年,其余都是改开前毕业。改开至今也有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还不够清华的毕业生们成长为大国工匠吗?

  在《网暴》中,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列举了更多恢复高考后的优秀校友名单,虽然没有给出和兄弟院校的横向对比,但言语之间不乏自豪感。但清华应该意识到,自身作为国内Top2高校之一和王牌工科院校,实际上每年招收了全国大部分头部的理工科高考毕业生,也享受着国家给的经费、政策等各项支持,这是清华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考察清华的办学成果,主要应该考察它对优秀生源的加工能力(这种加工既包括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包括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价值观的塑造),而不应该只是看清华的绝对输出。至于如何量化评价这种加工能力,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清华不应该陷入横向比较的虚幻的优越感中。

  另外,《网暴》中列出的恢复高考后的优秀校友名单,2000年之后只有2人。如果从2000年博士毕业算起,博士毕业23年,按照清华学生的聪明才智,成长为“大国工匠”的概率应该很大。这不禁让人疑问,这些天之骄子最终都投入了什么行业,从事着什么工作?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就曾经指出,清华大学高考状元很多都想去经管学院,自己实验室最优秀的学生也想转金融。我也和几位清华人谈过,他们说清华本科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和转学金融是最普遍的选择。看一个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有个绝佳的观察点,就是最优秀的学子的专业和职业选择。因为顶尖的学子们选择的空间最大,他们的用脚投票,胜过任何宣传。而这些顶尖的学子如果都投向了资本,投向了国外,将收入回报放在选择的首要因素,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不能不说出了问题。当然这种问题也不是清华能独立承担的,实际上清华在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领域就业上确实做了一些工作。

  《网暴》这篇文章比《不信》在说理论证上要好很多,举例也很详实,但仍存在一些逻辑漏洞。比如,文章中说:“一部分激愤的网友认为只有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的高校与个人才是民族脊梁,这种过于偏激的言论对美西方不会有任何反击效果,却只能在网络上营造出民粹主义恐怖气氛,伤害的只是中国高校本身,令‘亲者痛仇者快’。”其实,网络上的这些批评并不是对“美西方”的反击,而是对清华的鞭策。清华不应该没有一丝反躬自省,却将这些批评草率地定性为“民粹主义恐怖”,给人一种批评不得的感觉。不让批评,向批评者扣上“民粹主义恐怖”的帽子,可能恰恰是在营造恐怖气氛。在这点上,不妨学学隔壁的北大,兼容并蓄,对批判留有余地,也给自己留下上升空间。

  文章中还说:“全国有3000多所高校,包括中央党校在内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未被纳入美国实体清单,难道他们都是‘汉奸’?”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制裁的14高校所高校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可以看出,美国的制裁是为了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发展,所以清单上是以掌握一定高科技关键技术的理工科大学为主。而中央党校是人文社科院校,并没有什么高科技研发值得美国在这一轮制裁中关注。在这里作为反例举出来,实在有些不伦不类。而且,不是民族脊梁,就是“汉奸”?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让人难以相信出自堂堂清华大学。实际上,清华作为科技上的高精尖院校,不应因未被制裁而庆幸,而更应防范美国的分化和拉拢。

  文章结尾写到:“美国人越是想关上我们的大门,我们越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走闭关锁国的老路,而要坚持开放,坚持学习一切先进知识理念,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不能反过来帮助美西方做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实际上,美国并不是想关上中国的大门,而是想中国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一直向美国提供廉价商品,一直为美国国内的资本主义危机埋单。要警惕一种话术:将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说成反对包容、开放。讲包容、开放,也存在一个向谁包容、开放的问题。向不断侵蚀、打压、制裁、污蔑你的强权国家包容、开放,是一种一厢情愿,客观上可能演变成利益输送,这才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短视频有自己特有的生产机制,相同的段子、脚本被不同播主重新演绎后发表,是常有的事,这和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转载机制有点类似。看见相同的段子被不同的播主采用,就认为后面有组织,甚至是敌对势力的组织,这种思维本身并不严谨、也不开放,甚至是一种“扣帽子”的做法。给批评留有空间,即使这种批评是片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声音。清华在热衷于各种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不妨也反躬自省,是否自己离人民太远了。

  笔者还是衷心希望清华大学能在新时代越来越好,为“立足中国大地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做出表率。因为清华大学有着又红又专的传统,在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大学也是主力之一。正是在那一场运动中,先进的知识青年,走上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力量。

  1950年,毛泽东应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了校名。毛主席一连写了六个“清华大学”,谦逊地自荐“右下草书似较好些”,可见对清华大学的尊重。希望清华能不负这份尊重,真正成为中华的脊梁。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0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