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我为什么坚决反对“预制菜进校园”?
近日,江西赣州蓉江新区多名学生家长反映,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蓉江新区多所中小学、公立幼儿园开始由第三方公司配送预制菜,因食物质量低劣、口感差、分量少、配送不及时,部分学生出现身体不适等问题,引起了家长的愤慨和投诉。
“预制菜进校园”引起了大众普遍不满和激烈反对。
一开始,主流媒体还在“努力”响应群众呼声,呼吁“接受预制菜不等于接受预制菜进校园”,笔者也以为“预制菜进校园”这件事会按下一个暂停键。
然而,这两天主流媒体的“画风”转变却引起了笔者的担忧。
起先是几位所谓的“营养学家”出来搞“科普”,呼吁不要妖魔化“预制菜”;紧接着就是“理性看待预制菜进校园”这类标题出现在了大媒体上。
某杂志的一篇文章称,“预制菜进校园切勿‘急功近利’,消除‘隔阂’仍需下‘真’功夫”。翻译一下就是:“拉动预制菜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当下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消费者和家长消除对于预制菜的隔阂,自愿接受预制菜”。
显然,这是x心未死啊!
1、“预制菜进校园”首先根本不是个“科学问题”
预制菜作为一种应急的方便食品,当然不应该被“妖魔化”;但更不应该将预制菜“美化”,甚至“美化”成学生的日常餐食。
预制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历史不必追溯了,人们日常能买到的方便面、八宝粥、火腿肠、即食罐头、速冻汤圆、速冻饺子、自热火锅……广义上都属于预制菜范畴。按照中国烹饪协会的标准,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预制菜的一大优势就是方便快捷,十分适合应急情况下使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吃的就是预制菜,部队在演习和军事行动中食用的是预制菜,高铁、飞机上提供的便餐也是预制菜,嫌做菜麻烦的年轻人甚至拿预制菜拼“年夜饭”,省时省力……
预制菜的另一大优势就是成本极大降低:可以想见,相比个人去菜市场买菜然后自己回家烹饪,食品工厂流水线上批量生产预制菜,节约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场地成本,而食品工厂的批量采购,一方面可以以更低价钱采购食材,另一方面减少了食材的中间流通成本。
那么,预制菜的劣势在哪里呢?
首先是生产和再加热过程的营养流失和营养的单一化:蔬菜类预制菜的营养流失比在家炒菜流失得显然要多一些,而肉类预制菜只要加工方式合理,营养流失可以与现烹食物差不多。而总体上,预制菜主要留下的是“果腹”的热量成分,其他的很多微量营养元素(如维C等)只能被迫牺牲掉,从而造成营养的单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