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茅台动作不断,讽刺程度拉满


  常说“三代XX人”,可以肯定的是,从“i茅台”茅台数字化营销平台,到茅台元宇宙APP“巽风”(实质是与网易合作的“线上赌场”),至少茅台内部的90后是走上前台了,于营销层面的突破确实肉眼可见。

  我大概能够体会为什么茅台咖啡、茅台冰淇淋、茅台巧克力等联名产品可以打透年轻人的心,其实并不难理解,这可能是年轻人能够以极低成本接触到茅台——准确的说是通过茅台这类高奢饮品来获取某种带有“跃升感”的身份标签的最佳方式。

  所以它注定只能是一杯卖给年轻人的「掺了两滴茅台的咖啡」,而不可能是卖给中年人的「掺了两滴咖啡的茅台」——上层阶级最厌恶阶级降级,而底层则渴望阶级跃升,哪怕只是一抹虚无的“阶级跃升感”。

  就中国土壤而言,茅台又不同于西方舶来奢侈品(衣、帽、包、表)的那种纯粹金钱感,它还带有一层封建性的阶级表达,这让茅台酒在下沉市场中似乎一贯披着一层神秘主义色彩。

  如早已落马的贵州省贵安新区首任公安局长高永昌此前曾有傲语:

  请我喝酒,就得茅台!

  而历来所有营销主打的都是稀缺,这让作为廉价咖啡(瑞幸)受众的年轻人被茅台狠狠抓住了心。

  所以我关注的点就是:茅台是怎么变成了今天这么一副贵族模样?

  半个多世纪前,1962年时,由轻工部组织的第二届酒界盲评评选,茅台当时仅是屈居第五,五粮液拔得头魁。

  建国以后,其实长时间占据行业老大的是汾酒,茅台的价格不过一两块钱而已,普通群众完全消费得起,绝非奢侈品。

  并且,即便是今天被炒的火热的“茅台酒心巧克力”,当年同样于江同志治下的上海益民食品厂就有过制造,同样不过平价而已,哪里是后来的价格沸腾。

  有名的“茅台大跃进”曾经是个教训,也是贵州发展史上一段深刻的教训。

  仅1959年,贵州从全省调集粮食支援茅台:遵义11万斤、毕节29万斤、铜仁10万斤、黔东南12万斤、贵阳7万斤、湄潭1万斤、习水10万斤、铜梓10万斤、安政1万斤、赤水4万斤、务川1万斤、熄峰1万斤、仁怀20万斤,共计117万斤。后来还不够,又从四川江津调来70万斤,只为支援茅台酒生产。

  但是在历经过武昌会议、郑州会议毛主席一系列纠左的行动后,1959年4月,遵毛主席“不要浮夸,不要浪漫主义”、“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等指示,轻工业部特派“贵州茅台酒总结工作组”进厂,对“茅台大跃进”进行了全面整顿。

  到1962年,茅台产量从1960年的912吨降回了363吨,酒厂里很多先前被强制集中征调的职工(很多是种田的农民,根本不会酿酒)也相继调离酒厂,被安置到其他行业。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