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人性论”与“去政治化”,是推墙的意识形态铺垫
1
1917年9月的《新青年》三卷五号,陈独秀在回答“顾克刚”的来信时曾说: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一年后,陈独秀又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说:
我现在所谈的政治,不是普通政治问题,更不是行政问题,乃是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政治根本问题……国人其速醒!
这与胡姓自由主义分子的论调是公开唱了反调。
该胡姓自由主义分子曾有回忆:
在民国六年,大家办《新青年》的时候,本有一个理想,就是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离开政治,而从教育思想文化等等,非政治的因子上建设政治基础。
在自传里,该胡姓人士也有吐露:
十七岁那年,中国公学里的同盟会曾经商量过,大家都认为我可以做学问,他们要爱护我,所以不劝我参加革命的事。
到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其中有述:
你谈政治也罢,不谈政治也罢,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政治总会寻着你的。
面对此情此景,这名胡姓自由主义分子急了,开始进行抵制,也因此另一本杂志《每周评论》问世。
他还在1920年底给陈独秀写了封信,针对所谓“《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问题,提出了所谓三种解决办法:一、“听《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之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二、“将《新青年》编辑的事,自九卷一号移到北京来”,并“发表一个宣言,声明不谈政治”;三、借《新青年》“被邮局停寄”,而“暂时停办。”
接到信后,1921年1月9日,陈独秀给他等北京编辑部集体回了一封信,明确不赞成第二个办法(即编辑部移到北京)和第三个办法(即停刊)。
陈独秀在信中表明:
只要在世一日,绝对不赞成第二条办法,因为没有理由可以宣言不谈政治。
2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
这份报告是由新华社、文汇报记者所写,于7月20日经文元同志给毛主席审阅并修改,后在调查报告的编者按语中引用了毛主席的一段谈话,在7月21日晚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并在次日于22日见报《人民日报》。
随后,人们把毛主席在编者按中的关于“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的批示,称为“七二一指示”。
毛主席的这份“七二一指示”之所以影响巨大,见内容即可领略一番:
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