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不能被“地方债”蒙蔽了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许准
纽约城市大学
【导读】根据财政部数据,至2023年10月底,全国地方债余额突破40万亿。而隐性债务早已逼近警戒线。屡次暴雷的城投债更对市场信心造成打击。在此背景下,一种要求地方政府把防风险放在首位、实行财政节支的财政保守主义思路逐渐流行。
针对这种思路,本文发问:以财政问题优先,讨论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路是否妥当?还是说,把财政问题当作主要矛盾,恐慌地方债,反而容易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本文指出,思考中国经济不能困在“账房先生的思维里”,地方债绝非当前经济问题的主要矛盾。经济问题优先于财政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恰如毛主席所言:“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
作者认为,中国经济问题的牛鼻子只有一个:资本积累的速度下降,连带经济增速下行。产能过剩、地方债和消费降级都不是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美国和前苏联的历史经验说明,维持合理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水平,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任何社会体制都非常必要。而过分强调地方债,要求地方政府减少支出,恰恰可能影响到主要矛盾的解决。有花钱需要的时候,应以大的经济目标为重。要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必须积极增加财政支出,强调计划的重要性,通过公共投资改善劳动者待遇、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生态文明转型和科技重点突破,切不可“因噎废食”。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3年第6期,原题为《经济增长的“大账”思维——兼论为何不应恐慌政府债务》,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经济增长的“大账”思维
——兼论为何不应恐慌政府债务
在80多年前,由于日寇的进攻与国民党政府的封锁和切断财政经费,陕甘宁边区曾经一度遭遇极大的经济困难,毛主席曾经这样描述,“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尽管遇到了如此严酷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还是找出了一条发展道路,指引边区经济复苏,进而奠定抗日战争胜利,以至于解放全国的经济基础。
这样的道路是什么呢?按照目前流行的看法,既然财政的钱不够,那么首先就要压缩支出,量入为出。这就意味着,政府往往不得不减少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必要支出,在经济中秉持保守原则。从世界经济史来看,这样的思路,往往也是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给经济出现问题的国家提出的要求。比如平衡财政,推行紧缩政策,同时进行所谓的结构性调整,也就是盲目的私有化、市场化。问题在于,很多国家在实施紧缩政策之后,即便财政勉强平衡,经济也始终无法好转,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代价,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愈发仰赖西方的政治意愿。
恒大只是“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