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燕:公立教育免学费,为何仍有不少县城家长送孩子去高收费的民办学校?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齐燕】
2023年4月,河南武陟县一中学发生楼梯踩踏事故致1死5伤,引发社会关注;随后,该县某民办学校常以收赞助费的名义向家长集资结果却卷款跑路一事又被媒体曝光。至2024年年初,河南南阳方城县某民办学校发生火灾致13名学生死亡,这一重大伤亡事故再度引发全网对教育领域问题的关注。
在这些事件发生时,大众的关注重点常常先是受害人现在怎么样了,其次关注这事发生在哪里,很少有人会先注意到这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各路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也一般会隐去学校的名字,要么就是把校名报出来,但不会特意点出这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
但是我们若稍微留心一点,可能会随之产生一些疑问:在公办学校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情况下,为何仍有不少县域家长会把孩子送到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去?县域民办学校又存在哪些潜在风险?
资料图:新华社
一、民办学校的兴衰
民办学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有大量现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建国之后,民办学校曾被全部收归国有,转为公立学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允许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教育,民办学校再次出现,并发展至今。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2004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体现了国家从法律层面保障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努力。
2006年国家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一年是很多地区县域民办学校发展的转折之年。在此之前,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一样收取学费和杂费;在此之后,公办学校不再收取学杂费,不少县域的民办学校生源大量流失,很多学校因此关闭。
笔者曾调研的东部某县,民办教育发展最鼎盛的时候,全县有50多所民办学校;2006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出台后,当年就只剩下6所;再至2019年,仅剩3所。而笔者同样调研过的中部某县,鼎盛时,规模不等的民办学校有200多所;2006年,减至100多所;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稳定在70~80所之间。
民办学校在2006年前之所以能繁荣发展,与当时公办学校学位不足、收费较高有关。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工作持续了十几年,直到九十年代末才基本完成普九目标。在推动普九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区县财政能力不足,没有资金兴建足够的学校,于是就允许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民办教育。
换言之,这些民办学校的出现,缓解了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窘境,其发展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认。此外,当时公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缴纳的杂费,这笔费用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民办学校相较而言收费更低,因此获得了众多家长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