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莫尔:毛泽东在教育领域的革命
本文译自Chris Bramall (2009),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hapter 6. 张婧译, 张宁曦校
克里斯· 布拉莫尔 (Chris Bramall):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中国政治经济学教授
正如我们所见,晚期毛泽东时代的发展战略尝试改造中国社会的上层建筑。这个改变上层建筑的方案关键在于中国教育制度的根本转变。这个方案的激进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致力于扩展乡村教育,以此来保证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机会,同时扩大受教育劳动力的数量。其二,它尝试通过将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来达成教育制度的质的转变。第三,它力图扩大城市基础教育,使工人子弟获得进入中学的机会。以上尝试都不是全新的,在1940年代中国共产党所在的延安地区以及大跃进时都有过类似试验。晚期的毛泽东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尝试转变的规模。
关于此转变的影响,有很多种观点。Hannum认为"文化大革命虽然被多数人看作教育的灾难,却成功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并减少了城乡教育差距。"她进一步将之与1978年后的制度的失败做出鲜明对比,论证晚期毛泽东主义在此层面上的成功:"所示证据······指出通过文化大革命的激进干预(radical intervention),教育机会的扩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并与之后的1980年代的教育机会缩减形成鲜明对比。"Deng and Treiman也正面评价了晚期毛泽东主义在社会不平等与分层方面取得的成绩。Suzanne Pepper亦是如此。但Seeberg的观点则相反:"农村教育成绩下降,识字能力降到一个不可持续的低水平。城市基础教育不能使学生具备基本识字能力,城市教育成果降到和农村教育同样低的水平。"
我们将会看到,这些结论多数源于对于证据的不同阐释。不过,首先让我概述一下毛时代的教育政策演变。
六十年代早期的中国教育制度
1966年后的中国教育改革源于毛泽东的观点——上层建筑的改变是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而中国教育从1949年到1960年代早期是失败的。
1950年代早期的中国教育制度是按照1920年代早期引进的美国教育模式设立的。小学教育应从7岁开始,持续6年。初级中学设计为3年,高级中学S)为3年,大学教育则是4或5年(取决于所学学科)。实际上,1949年前的教育制度离综合教育相距甚远。大多数孩子只在私塾接受几年的教育(私塾是家长或宗族所设的小型私人学校,一般只有一位老师)。在私塾里,男孩(大约只有5%的女孩会接受一些教育)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诸如尊重、顺从、轻农的"儒家"价值,并认识少量汉字,或者说,只是最基本的扫盲,练功能性扫盲(都达不到。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