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伪调查”也不行

2024-04-01 2208 3
作者: 周德宇 来源: 观察者网

  这两天打算系统性地重读毛选,看到了《反对本本主义》这一篇的开头,突然绷不住笑了出来。

500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年来我看了太多的社会科学论文,以及相关的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媒体报道,不管是普通科研工作者还是所谓的专家权威,不管是权威媒体还是自媒体,九成九都要按照以上道理被剥夺发言权。

  “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真的,这段话应该贴在很多人的电脑屏幕前,每次瞎说八道的时候提醒一下自己。

  当然,毛泽东写下这话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党员干部,但我觉得很多人应该对自己的要求严一些。特别是媒体和学者这些可以影响舆论和观念的人,虽然他们没有党员干部表面上的政治权力,但有的是影响力。而且正因为他们看似没有政治权力,更容易被视为中立客观,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可低估。我希望他们好好珍惜自己的发言权,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太看得起他们了。

  什么是“伪调查”?

  这时候很多人可能要叫屈了,没有调查才没有发言权,我们调查了,怎么能够剥夺我们的言论自由?社科学者们写论文都要有引用有数据有论证的,媒体作者们也或是引经据典或是实地采访,怎么能说他们没有调查呢?

  这里我们需要明白,调查和“伪调查”,不是一回事。这种伪调查的危害,比起不调查还要更大。没有调查而得出的结论,大家很容易就能看破,也就不以为然。但是经历了一番装模作样的伪调查而得出的瞎说,大家就很容易被唬住,从而奉若至宝。

  什么叫做调查,这个说起来其实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什么叫做“伪调查”。

  就拿我们写社科论文来说,表面上看,我们这些所谓的科学工作者,做调查总该很严谨很专业吧?但其实大家写过论文都知道的,我们不是在做调查,我们本质上是在写故事。“如何讲个好故事”,是我在美国读博期间被反复告诫的。

  当然,讲个好故事这件事本身没什么错,但是讲故事往往会跟做调查冲突(虽然这并不必然),当讲故事凌驾于做调查之上时,我们所做的,也就只能是“伪调查”了。

  我以前的文章里吐槽社科专家的时候,就写过很多这种伪调查的例子。

  比如某位著名国关学者分析俄乌战事,给了个论据是维塔利·格拉西莫夫少将阵亡,并且言之凿凿地说“信息基本属实”——当然我们现在早就知道他复活了。

500

  为什么这位学者能把活人说死呢?再往上看他的信源,就豁然开朗了:

500

  他甚至不愿意去看一眼俄文BBC,俄文BBC好歹有点来自俄罗斯的一手信源,他们当时都认为格拉西莫夫还活着。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