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后革命”的起点: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左翼视角——兼谈“左翼学术”的必要性

2024-04-12 1974 2
作者: 杨玄 来源: 哈扎尔学会

  原编者按:本文来自于读者投稿,作者在本文中指出,当下某些自认“左翼”之网友(当然,这个案例中的“网友”身份在我们看来毋宁说具有偶然性)在网上从事文学或文化批评时,一方面对一些作品做出了和主流学术-意识形态话语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却依然极度依赖主流学术-意识形态话语对这些作品的“分类”与“编码”。换言之,他们完全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文学-意识形态话语的问题式。在这种批评实践中,话语的历史被隐藏进历史的话语,因而此种批评也就在实质上参与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再生产。“颠倒”过来的某物,其实依然是那个物。事实上,在八十年代以来建构起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人们,也曾经正是这样的做的:把“香花”与“毒草”的价值判断颠倒过来,如是而已;而近二十年,我们又见证了若干再次颠倒这些判断的努力。事实上,在学术体制内,似乎有形成某种“身份政治”式关系的微妙趋势,即“左翼”人士在从事文学研究时,有某种必须参加对“左翼文学传统”之“正名”工作的“义务”。而这种趋势的出现,似又成为所谓“左翼”在学术体制与学术话语内接近某种限度的症候;为此,正如作者所提出的期待那样,我们不能不想象和实践某种超出学术体制的“左翼学术”。我们相信,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一些方法论,不止适用于“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也将裨益于我们拆解“后革命”认识装置的工作,尽管我们未必同意他的每一个论点与论证方式,也未必能副他的所有期待。

  前不久逛知乎看到某左翼大v评价电影《河边的错误》[1],里面提到了很多八十年代文学知识,因为涉及到本人的专业领域,所以仔细看了一遍,看完的感受是——这是一篇很“标准”的左翼批判,而我也正好困惑于此。

  和通常所见的左翼批判一样,作者先(1)分析了文本(包括电影文本和小说文本的比较),接着(2)从文本中抽象出一个一以贯之的情节内核(“非理性的世界战胜理性的人”),然后(3)就把该内核放回到八十年代文学史中,将其归入“先锋派cr小说”的谱系中,揭示先锋派与伤痕、反思文学的主题延续性,最后(4)根据自己的左翼立场给出政治评价(“保卫现代生活”、“拒绝思考”云云)。平心而论,作为给左翼青年普及文学史知识的回答,这篇文章写得还不赖,排除最后第四步的立场表态,其余三个环节拿出来作为一个本科论完全没问题。但这难道不正是最大的问题吗?左翼的“立场”完全来自于外在的主观评判,附着在前三步“正常”的分析过程之中,也就是在这里,作者非常自然地吸收了主流学界对余华小说以及八十年代文学的三个基本论定: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