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华:集极左与极右于一身者往往是投机分子
纵观中国现代史,历史上不乏一些在立场上先极左后极右的历史人物出现,这些立场不坚定的人,由于他们曾经是一些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所以这种横跳,最终都给中华民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如孙中山的最得意弟子,曾经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名噪天下的汪氏,这种人往往由于不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导致身败名裂。
北京城做为曾经的明清两朝的帝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北京古代建筑之美,美在它们沉稳庄重的造型和巧妙绝伦的构思。每一座古建筑都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将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彰显出卓越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为了保护北京这座古城,使她完美的回到人民的手里,做出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最终使这座古城毫发无损的获得解放。
然而堪称中国最精美的北京古城墙却在建筑学术领域极左的风潮中,被拆分煙灭,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何祚庥院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5年12月《南方人物周刊》在《何祚庥批判梁思成》一文中透露,当《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向何祚庥问及此事时,何祚麻对的回答是:
“一、当时他在宣传部工作,批评梁思成是工作任务,是上面要批,他只是执行,“在《学习》杂志上发文章不是谁想发就能发的。”
二、问及何祚麻反对梁思成先生保护旧城墙和古建筑的事情时,何祚庥诋赖说:“是胡扯,因为梁做这些的时候,我还没在宣传部工作。”
三、何祚庥辩解说:我当时反对的也只是"大屋顶",后来梁先生也接受了我们的批评。梁先生并没因此嫉恨我,我们的私交很好。”
真相真如何祚庥所言吗?非也!
真相是,何祚庥当时反对的不只是“大屋顶”,而是批判梁思成保护北京故宫、城楼、城墙、牌楼“是一种恶毒的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
在何祚庥《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一文中,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几段话是这样说的:
“……北京市的城墙就相当地阻碍了北京市城郊和城内的交通,以致我们不得不在城墙上打通许许多多的缺口;又如北京市当中放上一个大故宫,以致行人都要绕道而行,交通十分不便。可是,梁思成却看不到这些缺点。……”
“……梁思成对于古代建筑物的这些错误观点,很明显,是不能不反映到他的实际主张上的。众所周知,梁思成曾提出要把北京城整个当作一个大博物院来加以保存,还提出城市建设的方针,应该是“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他并曾一再顽固地反对拆除天安门前三座门、反对拆除西四、东四的牌楼,可是,梁思成的这些错误主张,却是一再在实践中破产,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