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对莫言剧本《鳄鱼》获奖与巡演的质疑与批判
莫言剧本《鳄鱼》获第十二届“春风白金奖”,颁奖词:“莫言的写作葆有善良和反思,扎根于中国土地之中,高树在世界文学之林。具有魔幻色彩的话剧作品《鳄鱼》,是他从小说家向剧作家的转型之作,让我们看到莫言的不变和变。一条鳄鱼,万般欲望,莫言以千钧笔力烛照每个人的内心,讲述时代的寓言”。《鳄鱼》将于5月3日苏州湾大剧院首演后全国巡演,力求在创作与制作上攀登戏剧巅峰。
在“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1]的反腐背景下,笔者对莫言剧本《鳄鱼》为外逃贪官的洗白予以质疑与批判:1. 贪官外逃是欲望的膨胀与救赎,还是信仰的坚守与回归?2. 腐败问题是制度的宽容与放纵,还是党性的沉沦与毁灭?3. 畏罪逃亡却热爱国家,是否能够实现逻辑成立?4. 从小说家向剧作家转型,是否回归社会主义文艺方向?
质疑与批判之一:
欲望的膨胀与救赎,还是信仰的坚守与回归?
《鳄鱼》作为“莫言式魔幻”剧作,描写了贪官单无禅,叛逃国外后,因为有赃款,可以住着大别墅,能够与围绕身边的亲人朋友谈笑风生。但是,终将鳄鱼对单无禅的庄严宣判:“单无禅,六十五岁,逃亡贪官。作恶多端但良心未泯。畏罪逃亡却热爱祖国。喜欢女人却终被女人抛弃。满怀壮志却一事无成。放纵欲望导致家破人亡。豢养鳄鱼最终葬于鳄鱼之腹”。“莫言式魔幻”剧作《鳄鱼》,试图探讨“人性欲望”主题,并试图在欲望诱惑的沉沦中实现自我救赎、忏悔与援助。
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社会定位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党章》所确定的“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莫言认为:“共产党人也从不否定人的正当欲望,提升职务、颁发勋章、奖励财产、鼓励自由恋爱,包括最近肯定非婚生子女的社会地位与公民权力的法规,都可以理解为对人的正当欲望的肯定”(《鳄鱼》第188页)。
但是,莫言忽视(或者说无视)了共产党人“提升职务、颁发勋章”的目的,是为了党的工作需要,是为了更好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而决非他所鼓吹的为了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尤其是,走向从政岗位,就意味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2]。按照莫言的逻辑,这岂不是否定了“人的正当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