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代火炬手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代火炬手
——百岁老人贺敬之的中国文艺贡献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时代的歌手、人民的诗人”贺敬之,以自由体新诗创作起步、以新歌剧创作成名、以政治抒情诗奠定在中国文学史之地位。他不仅首先提出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被中央采纳,而且其文学创作善于从历史与思想高度提炼风骨,写诗“坚持政治学与诗学统一”的标准,坚守毛泽东主席提出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的革命文艺家基本任务,模范力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和“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文艺工作神圣使命,是无愧于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战线伟大的火炬手。
一、“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980年1月23日,贺敬之在中宣部理论座谈会发言中说:“我想提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对我们的文艺方向的概括性的表述,是不是可以在‘我们的文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之下,加一句‘为社会主义服务’。只提前一句,可能使有些人误解为只有一个服务对象问题;加上后一句,可以简明地指出时代特点,提出对文艺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的要求”。不久这个意见被中央采纳,把新时期文艺工作方向的总口号,确定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至今未变。1984年以后,贺敬之对“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命题予以肯定和论述,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主旋律,发展多样化”,文化艺术战线要恢复生机,必须“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这些意见也被党中央采纳,分别写进了十四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贺敬之1924年出生于山东峄县(今枣庄市),1937年考取山东滋阳县乡村师范,流亡至湖北,入湖北国立中学学习。1939年随校迁入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夏步行到延安,先在自然科学院中学部上高中,后到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随文艺工作团到华北,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协会理事,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副主任,并任《剧本》与《诗刊》编委,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76年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87年离任,1989年复出,兼文化部代部长至1992年2月离任。2002年12月,第七届国际诗人笔会授予贺敬之“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