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守正复兴的逻辑推动

2024-03-21 387 0
作者: 弘毅 来源: 昆仑策网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决定性组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性理论。但是,在西方经济学所谓“理论创新”冲击下“被过时论”、“被边缘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亟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守正复兴、超越创新与逻辑推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守正创新的逻辑推动,需要构建“中国自主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逻辑推动,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实践逻辑推动,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逻辑推动。

  一、构建“中国自主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逻辑推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理论的主导地位确立已久,“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版‘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逐渐成为大学必修课程,相反,政治经济学反而日益成为边缘的课程了。反映到日常经济政策的讨论中,使用的分析框架和话语体系也几乎全面来自‘现代经济学’”[2]。与此同时,“在当前中国高等经济院校,大多数经济学人却缺乏学术反思和批判精神,而热衷于学术的‘照搬主义’,乃至整个经济学界日益陷入一种缺乏批判的单向度状态”[3]。由此,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居民和企业收入持续下降”“财富向极少数人群聚集”“社会再生产在消费环节中断”“青年高校生就业问题突出”“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等事关经济长期发展的诸多问题,深陷于西方经济学“精致利己观”与“效用价值论”的“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窠臼局限,所提对策建议只能“隔靴搔痒”。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导地位”被西方经济学取代的前提性根源,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自主学科知识体系”日显紧迫。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4]。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伟大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自主学科知识体系”,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界的重要理论使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坚守基本原理并充满自信地创造新的理论。1959年,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5]。这就需要着力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理论创新'是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各种经济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有价值成分的吸收、转化和创新,而‘理论创造’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新思想的发掘和创造性运用以及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或当代世界发展新现实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始性创新”[6]。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