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专栏|马春花:“女人开火车”:社会主义文艺中的妇女、机器与现代性

2024-03-26 1173 0
作者: 马春花 来源: 现当代文学研究动态

  本文原刊于《文艺争鸣》2014年第6期

  作者简介

  马春花,1972年5月出生,青岛胶州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东亚系访问学者,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叙事中国——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王安忆小说》(2007年)与《被缚与反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2008年)。《叙事中国》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第11届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女性文学研究学会“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芙蓉镇>与后革命中国》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度优秀论文奖。

  “女人开火车”:社会主义文艺中的妇女、机器与现代性

  摘 要:社会主义文艺中,驾驭火车、飞机等大型机器的妇女形象,参与技术革新和工厂管理的妇女叙事,所在多多。控制大型机械的“女机器手”乃是社会主义“新妇女”的典范。本文钩沉“女人开火车”的叙事,意在思考这一“新妇女”图景建构了怎样的性别政治,进而诠释社会主义视野中的性别、机器与现代性之间的寓言结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艺;妇女;机器;现代性

  1950年代初期,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火车女司机,田桂英成为全国劳模,并两次受到毛泽东接见。以她为原型的电影、报告文学、新曲艺、插图本故事,使她家喻户晓,成为风靡全国的新妇女典范。[1]1950年,油画《女司机田桂英》被送往前苏联、东德,参加“中国美术展览会”,是社会主义新中国进行自我表征的重要形式之一。60年后的今天,有两张照片一直挂在田桂英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一张是毛泽东接见她的留影;另一张则是她手扶火车车窗、颈系白毛巾,双目炯炯眺望前方的宣传照。[2]两张照片并置一起,就是一个时代的镜像:新妇女、伟大领袖、轨道列车和可见的未来,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性叙事的宏大结构,并铭记了超越与臣服、记忆与失忆、永恒与失落互为表里的历史瞬间。“女人开火车”这一社会主义景观,既召唤起人们关于“新旧中国”的种种比照,也描绘了由“火车”这一现代事物代表的现实和未来。“女人”与“火车”——具有雄性气质的现代大机器的联结,穿越了性别藩篱与职业界限,无疑是以平等、正义和进步为核心价值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社会主义文艺中,驾驭火车、飞机、吊车、拖拉机等大型机器的妇女形象,参与技术革新和工厂管理的妇女叙事,所在多多。控制大型机械的“女机器手”乃是社会主义“新妇女”的典范。然而,伴随着革命时代的终结,这些曾经的“新妇女”典范,被阐释为一个关于牺牲和丧失的“前现代”故事。“她们”被判断为是失去女性性别的一代,徒然只是革命父权话语支配下的意识形态符号。但是,田桂英老人对过去的执著呈现,以及今天关于“铁姑娘”们的种种怀旧报道,显然又在挑战当下的新主流性别话语。怎样在一个历史的内在视野中理解这些“新妇女典范”?“女机器手”以及她们的时代,对于今日中国的批判性意义何在?钩沉“女人开火车”叙事,意在思考这一“新妇女”图景建构了怎样的新性别政治,进而诠释社会主义视野中的性别、机器与现代性之间的寓言结构。

查看余下8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