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为什么医保让老百姓的获得感不强?
导 语
近期,网络上有很多人都在质疑李玲老师主张的“免费医疗”,比如有网友指出“李玲老师只提出了初步的设想,但没有继续提出具体可行的、细化的执行方案”。其实,李玲老师一直都比较认可“三明医改”的经验。
本文是李玲老师2016年的一次发言,她认为“三明经验”为医改出路提供了样板。“三明经验”的核心是把过去创收的制度变成公益性的,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做到医保、医疗和医药的“三医合一”。三明改革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立性;让医生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让药品回归到治病的本质,而不是商品和创收的手段。
作者丨李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玲 | 图片来源:网络
我要讲的是“医疗信息化需要顶层设计”。这不是我发明的词,是我从国外舶来的,英文叫top design,我翻译成“顶层设计”。
信息化一定要有顶层设计,为什么要有顶层设计?信息要“化”起来,要互联互通,必须要有一个设计,才能流起来、化起来,我觉得今天中国信息化的步伐是比较大的,但是在医疗领域,全部都是信息的孤岛,一个医院内部信息都不能联通,比如挂号的、发药的、医生的(信息)都不能联通。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信息化的感慨;然后谈谈我们国家的医改。
一
医院到今天还在创收,这个机制要改
为什么我们中国要搞医改?原因在八十年代中期。
1949年建国的时候,医疗是福利事业,最开始没有,在50、60年代吃不饱饭的时候,全国建了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等公立医院,都是政府包办的。过去医生为什么不开大药方、大检查?没必要,他拿着国家给他的工资,是国家干部的待遇。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我们国家财政比较吃紧,特殊时候采用特殊政策,医院要创收,学校也要创收,你们在座的有可能小学时候交过学费,都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
那时候,国家养不起这么多机构,连军队都要经商创收了,那是特殊时期的政策。但是军队现在不允许经商,学校基础教育国家也都养起来,不允许老师创收了。但是我们的医疗、医院到今天还在创收,所以2009年的医改要改医院的创收机制,不能再把来的病人都当成创收工具,这个机制必须要改。
但是很遗憾,这些年医改好像都是围绕着公立医院在改,而且到现在改革还在试点,虽然我们还建了保险、基本药物制度。刚刚李总理的报告也提到,今年大病医疗保险要全国推广。但核心点就是,我们一切医疗费用发生在医院里面,决定医疗费用的主导者是医生的那支笔,包括你要不要吃药、吃什么药,做什么检查,要不要动手术。那医生那支笔怎么来决定?决定于你给他什么样的制度,你是让他创收,多开药就多收入,还是让他考虑怎么用最小的成本,维护老百姓、维护患者的健康?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