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涵:为什么世界在本质上没有公知们宣扬的“人性”?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不仅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系统的教育体系,将其作为国民思想认知的基础知识传播。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自诩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公知,以及一部分社会公众人士,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这些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一知半解,甚至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用其狭隘的思维方式和懦弱的态度,对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无端的指责和攻击。他们以“人性”、“多元化”、“民族自决”等为幌子,极力鼓吹资本主义的所谓“普世价值”,试图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强加给全人类,进而掩盖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情绪。
对此,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进行批判和有力的驳斥,以揭示其中的错误与谬误。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需要明确“人性”的真实内涵。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与“人性”的概念并不是抽象的、超越历史和社会条件的普遍性存在,而是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的。具体而言,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经典论断不仅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还从两个维度对人类存在的内在构成进行了深刻剖析。
一方面,人的本质包含了社会关系的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国家、民族和阶级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上,也渗透到个人的具体生活实践中。正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阶级地位和经历的个体实践都不同,所以世界上绝无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从哲学角度来看,讨论“人性”这一问题并不存在可以统一归纳的“人类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所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根本划分是通过阶级进行的。阶级斗争不仅是历史的推动力量,也是塑造社会关系的核心动力。因此,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是阶级差异,而非抽象的、无差别的“人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于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资产阶级推崇“自由”、“平等”等抽象的普世价值,试图掩盖其自身阶级利益的本质。而无产阶级则通过阶级斗争,认清了这些所谓“普世价值”背后的虚伪性。因此,所谓“人性”并不存在跨越阶级的统一内涵。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