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推荐|蓝色访谈:在工厂的经历中告别“昨日之我”

——蓝色
“昨日之我”也是无法被“今日之我”轻易打发掉的
文|旺角金鱼
鸣谢|蓝色 锡钉 喵了个咪 丸久须 柳猫 大乌龙画外音
我在教育竞争中形成了“社达”思想
我是河南省的一个十八线小县城出来的,因为学习能力不错,在河南农村普遍担心的“一本还是二本还是去打工”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大的问题。河南河北县城的初高中普遍实行寄宿的“类衡水模式”。我们每两个星期休息两天半,第一个周末下午放半天假,第二周才有周末;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五点五十集合到操场跑操,晚上十点钟左右下课。当然,也没有什么体育课音乐课。
这种生活十分枯燥,缺乏娱乐。我们除了包夜上网和打球等一些体育活动外,较为合理合法的娱乐就是看课外书。在男生中比较流行小说绘、军事杂志、网文等等,我们当时阅读的主要就是这些大多被冠之以“地摊文学、阴谋论”的书籍,例如《被斯大林改变的边疆》《***工程纪要》《红色沙*普京》《厚黑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等等。从现在来看,这些书是不入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书是我们当时很多人仅有的认知世界、感知历史的渠道。
在高考结束后,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了,但过去的影响是存在的。应当说,这个时期我的脑海中有很多认知在打架,从仰慕第三帝国的集体行动、民国粉,到生产力提升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阶级斗争、国家主义等种种意识均存在。不过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我提升,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达思想。河南的高考是千军万马独木桥,尤其是县城的高中,对成绩的追求是明显的:成绩好可以挑选座位,尖子生反映的事老师会第一时间处理,家长聊天也会聊自家孩子,学习好的可以继续上学,学习不好的就会辍学去打工,还有许多事情,都强化了我的社达意识。我视自己为“竞争的优胜者群体”。但一方面,对红色元素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对我脑海中的统治思想造成冲击。因为出身与阅读马列书籍的原因,我一方面对被压迫的打工人抱以同情,但另一方面我的出身又使我对普遍的不公正报以冷漠:农村很多初高中就出去打工的,我的父母也在外出务工中充满艰辛;相比于城市中的孩子可能体会到的“冲击感”,生活中的苦难对我来说并不稀罕,反而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这其实并没有使我更加倒向马列主义的方面,反而使我默认了这种情况。虽然有些时刻,老马还有毛主席就时不时地在脑海中冲出来,然后对我这个思想进行一通指责,但总体来说,我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并觉得自己可以站在很多人之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