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基层女性”的苦难并不来自男性
近一个月来,有好几位读者发私信,希望笔者能写一下王慧玲。在笔者看来王慧玲的那些观点不是什么新鲜现象,并不值得专门去讨论,也就迟迟没有动笔。
然而,前不久王慧玲被多个平台封杀,网络上争吵的声音反而变得更大了,正反双方都没有或者不愿意去触及本质问题,笔者今天就来触触这个“霉头”。
这两年,“原生家庭”、“情绪价值”、“女性觉醒”之类的词汇被短视频平台上的那些情感博主频繁提及,Ta们共同的指向,就是所谓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到今年随着央视婚姻家庭三部曲(《玫瑰的故事》、《凡人歌》、《好团圆》)的播出获得了更广泛的热度,王慧玲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登上神坛再瞬间跌落。
当然,“女性主义”的话题并不会随着王慧玲的跌落而终止,流量平台还会培养出更多的“王慧玲”,因为土壤还在,王慧玲们所谈及的“女性困境”并不全是子虚乌有。
例如:就业歧视、婚姻生育压力、家庭暴力、性骚扰、人口贩卖以及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等等。
在这些问题中,一部分是直接被目前的法律所禁止的(不过,就业歧视问题即便被法律禁止,事实上却已经成为职场潜规则);而另一部分则是法律无法直接管辖的,大多体现在家庭内部。
王慧玲们并没有针对前一类问题发声,主要讨论的是后一类问题(家庭内部问题),因而取得了一部分身处“困境”的女性的共鸣。
然而,即便王慧玲的言论的确真实地触及了部分女性面临的困境,我们仔细品味王慧玲的那些主张,不难发现王慧玲开出的“药方”,不过是将女性“情绪价值”拉满的脑残言论,除了让她借此收割流量红利养她的反华英国男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却没有多少正面价值。
王慧玲被封杀之后,有知乎网友对她的粉丝进行了画像,发现她的粉丝群体占比最高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等大城市,粉丝使用的手机品牌占比最高的是苹果、华为等高价手机……因此得出一个结论,王慧玲的粉丝大多数是一线城市的白领女性,而女性群体中占绝对多数的真正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反而并不关注王慧玲。
这里首先存在一个对王慧玲的“误解”。王慧玲三年前出的书叫做《基层女性》,所谓“基层”并不等于“底层”。只要不是官宦、富商等显赫家庭的女性都可以被称为“基层女性”;而“底层”则是一个社会阶层概念,这个概念进一步清晰化就涉及到另一个词汇——阶级。
首先,王慧玲并没有真正打算去替“底层女性”代言,甚至还有点歧视底层劳动女性。例如她在访谈节目讲自己经历的时候,告诫跟她一样农村出身的女性进城找工作,可以去做公关、销售,千万不要进厂。王慧玲很明确地是要为那些并非真正处于底层的女性代言,因为她们才是有消费能力、可以为自己带来流量收益的“高净值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