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官媒是否应该加大正作为?

2023-01-03 1502 0
作者: 覃万成 来源: 红歌会网

  ——照照前苏联这面破镜,谈莫言获诺奖及其我们的作为

  就在前几天的7月6日,我们的官媒——光明日报、光明网公然刊登《莫言研究的一次重要集结》;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莉,公然为莫言站台叫座做广告。她在《莫言研究的一次重要集结》上,以介绍丛书的口吻赫然宣称:“将莫言视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路标——如果我们把文学史的发展看作漫长的过程,经典作家便是其发展道路上的路标,而莫言和他的变革之路是中外文学与文化的一次深有意味的交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莫言的本土性与世界性意义。” 还说丛书以“莫言的创新之路”为关键词。

  我们深感悲哀与失望,我们说不出话来。

  真有点Q,我们一会儿就释然了,就觉得我们还是胜利了:试想,要是北师大张莉教授不说,又或是光明日报、光明网审核不合标,不刊登,我们又怎知道这样一件“国家大事”呢?这件国家大事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经验研究’的结项成果”——“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已于2021年11月出版了。

  这大事让人震惊,也同样让人悲哀与失望。原来,表面上,老百姓在讨伐莫言,看似有点声势,其实不过是面对巨兽的冷眼在指手画脚,面对沙漠的空旷在呼号呐喊。莫言一类的人,则冷笑着在官媒、官方出版社的庇护下怡然自得的出书,书上为莫言实实在在的大唱赞歌、大立丰碑。在他们眼里,老百姓你说你的,屁都不值。你们的话风吹过,我们的莫言青史留名,影响深远,说不定连你们的子孙都会成他的粉丝,到时为他摇旗喝彩,愿他再活五百年呢!

  其实,胜利离我们太远了。我们转眼就看到,见到光明日报、光明网发文后,立刻就有人欢呼雀跃了—— 9日晚间,报人刘亚东(新闻传播学教授)写出《司马南炮轰莫言胜负已分:官媒为莫言发声,司马南逃离北京》的文章;另有一个名为蓬莱雪珂的则发出视频《莫言作品是否在抹黑国家?争论可以结束了,官方媒体已经明确表态》。

  我们倍感悲哀与失望。

  悲哀失望于事无补,还是说几句。

  我们回想起前苏联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些事——

  前苏联共有五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除肖洛霍夫获奖是因西方另有其他政治需要外,其他四位获奖作家都是前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所谓持不同政见者,实际上就是诋毁十月革命、诋毁列宁斯大林、诋毁苏维埃,符合西方对苏联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需要的人。

  索尔仁尼琴,前苏联现俄罗斯作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大黑苏维埃,大黑斯大林,90年代回国后,有大悔恨。1962年,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发表。1963年,接连发表3个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并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当局立刻下令《新世界》杂志停刊,索尔仁尼琴遭到围剿。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在境外发表(在国内禁止发表),被开除出作协。1970年,由于西方的运作,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领奖。1974年因在巴黎出版全面诋毁列宁和斯大林的作品《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后流亡美国,受到美国参议院的特别欢迎,曾经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在美国亲眼目睹了美国的“民主自由”,思想有变化。戈尔巴乔夫执掌政权以后,撤销了当年对索尔尼仁琴的处理决定,且重新出版他的作品。91年苏联轰然崩溃。随后,索尔仁尼琴回国。因所见、所忆、所比、所思,有大悔恨。他发表了许多带有忏悔性的言论,在反思自己全盘否定斯大林、全面反对苏联政府的做法时,还说了一句传遍世界的话:“我的所作所为,对不住苏联和苏联人民,我的作品害了我的俄罗斯祖国。”特别是199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在转折关头》,称赞斯大林发动了“伟大的向未来的奔跑”。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