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可控)首先无涉国家安全


  说到自主创新(可控),我们马上想到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等。

  但是,笔者却觉得,这个高大上的理念,似乎有些不切实际,或者说缺乏政治谋略,反而有点招人警觉提防,引来围堵封杀。

  很长一段时间,笔者就在静心思考,自主创新的真谛之底层逻辑。最后,笔者悟出一个东西,自主创新,首先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实现精神层面的尊严最大化。

  首先,只有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才能相对掌握产品技术定价钱(如果没有同类产品则掌控绝对定价权)。最典型的就是芯片,我们自己能够设计生产中低端产品,就不需要花费高额价格从国外进口,而我们不能自主创新完成的高端芯片,则每年需要花费数千万美元购买——2022年我国进口芯片5384亿颗,金额高达4156亿美元。

  2003年,笔者在国家发改委“下属”投资杂志任编辑记者——这个杂志是国家发改委下属事业单位宏观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某研究员借款20万承包的,原来为所办学术刊物,经过运作更改杂志刊名对外公开发行。该研究员社长为了市场经营不仅把杂志办公地点租赁到国家发改委院内发改委印刷厂楼上(从此地址显示国家发改委所在地,就外称国家发改委主办杂志),还积极帮发改委承揽活计、谋求支持帮助经营。

  2003年某月的一天,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把一项报告撰写任务派给社长:你们不是搞写作的吗?帮我们撰写一份报告吧?社长得到报告资料后转手派我负责完成——这是关于国产(自主创新技术)医疗设备海扶刀以及两项国产新药(自主创新技术)进入医保目录的报告。

  这么一个质优产品因为不在医保目录,无法为国内医院采购。还有一款新药比同类美国进口便宜好多,也是因为医保目录没有在册不能造福国内消费者。后来,我起草的把海扶刀等三项国产医疗设备与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报告交给社长,社长审改后交给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最后估计应该通过了。

  2004年3月18日,据新华社重庆电(记者李韧)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海扶刀”近日启运,不久将落户英国牛津大学丘吉尔医院。据悉,这台出口英国的“海扶刀”售价近200万美元。去年5月,英国UTL公司和英国牛津大学与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海扶刀”出口协议。据介绍,“海扶刀”出口英国结束了我国大型医疗设备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从国外引进CT、伽马刀等大型医疗设备项目。重庆海扶公司总裁王智彪说,“海扶刀”的出口标志着其世界领先的技术得到世界著名高校的认可。“海扶”是高强度聚焦超声的英文缩写HIFU的中文译音。它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备受世界关注的无创治疗肿瘤新技术。重庆医科大学作为我国海扶研究的领头单位,成立了以王智彪为首的HIFU研究课题组。在基础、设备及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领先国际水平的成果。他们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生物学焦域”的概念,为HIFU治疗肿瘤提供了理论依据。1997年,世界第一台大型超声治疗设备“海扶刀”在重庆正式用于临床试验。在去年此间举办的首届“HIFU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海扶刀”及其临床应用水平已领先世界3到5年。据了解,继英国之后,重庆海扶与新加坡一公司也签订了销售“海扶刀”的协议。目前,内国已有约15家大型医院购进“海扶刀”用于临床。(文章出处:中国医药网)

查看余下4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