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不允许“适当提高醉驾入罪门槛”出来撬动“周期律”

2023-03-02 861 1
作者: 道一人 来源: 红歌会网

  【提要:标题用了一次“周期律”,正文很少再用,而是多用“周期现象”取代。因为“周期律(或“周期率”)”是个专用术语,在现代中国语境有特殊含义。但是“周期现象”具有内禀规律,绝非杜撰,传统中国社会“周期律”的引发,固然由于众多原因,而人民集合意志难以彰显,少数精英意志畅行――比如社会固化,也是众原因之一,很可能是个主要原因――很多研究直指“周期律”与“社会固化”之间的关系;就此意义上,标题用“周期律”,也算贴切,不算走题。

  “周期律”(或“周期率”)是1945年7月,毛泽东主席与来访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窑洞的一段对话中提出来的,这个词真正火起来可能最近几年的事。人们对他的叙事大都着眼于较宏大方面,比如“腐败与封建国家的败亡”,我今天将“醉驾”与之关联起来,意在表达另一层观念:

  中国社会的败亡,很多情况下正是由成千上万类似“醉驾”之类的细小不断累积而引起,民风民俗普遍不守规矩,强者为王制订规则,到了后期,国家存在只是一具外壳,一具政治外壳,徒有虚名,宏大事件只是一个“触发器”,瞬间轰然倒塌那是必然。

  我们读《水浒传》,他的背景是“官逼民反”,但是其中许多故事发生在你我普通人之间――类似“醉驾”之类,我们读隋唐以来描写乱世的小说和演义,大都这类风格,他的背景着眼于宏大场面,其中许多故事恰恰表现为普通琐碎。

  是的,民风民俗普遍不守规矩,强者为王制订规则,我今天确实要将“醉驾”与之关联起来,与“周期律”关联起来,其中皮剑龙之类社会精英在“周期律”中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不可不察】

  人类社会存在一类普遍现象,我这里“普遍”大概两层含义:

  其一是这类现象发生在不同文明、不同国度、不同地区。既使具体呈现有所差异,但深入挖掘一下,本质还是相同相通的――这就给不同文明或不同国度间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特别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二是这类现象发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这个“层次”比较容易解释,比如宏观与微观就属于两个不同层次,比如大系统与小系统属于两个不同层次,因此“不同层次”意味着发生的规模大小、程度有差异,但背后触发因素是相同相通的――这就是“见微知著”的思想基础。

  这个“领域”我略举几个实例解释之。比如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他存在滞、涨、沫、崩的经济周期现象――这是资本主义体系普遍现象,只是大小程度、时间长短略有不同。当下许多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崩”好像看不见了,其实还是存在的,只是不象历史上曾经的那般显著、频繁或严重了,其实他的代价是缩短了“涨”与“沫”之间的间隔,变得频繁了――“涨”与“沫”频次加剧,总有一次触发而“崩”;另外一些原因也使他看得不显著了,比如技术(比如大数据、网络)的发展促进,又比如一些超大资本主义体系,他向体系外输出“崩”――比如滥印纸钞、进行战争。再比如精神文化领域,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此起彼伏、互争高下的周期现象,这在欧洲国家特别明显――从早期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与多神较量”到当下欧洲各国普遍的“祛神”化(也即社会制度上的“政教分离”),两千年中经历了好几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轮替。事实上既使当下欧洲各国普遍的“祛神”化,“唯心主义”仍然存在上升的趋势和苗头,只不过打着“哲学”的旗号,有兴趣的朋友想必注意到,近一百多年来“自然神”代替“人格神”话语话术――他百分之捌玖十的话语叙事都是古代唯心主义的翻版;再比如国家政治领域,这在中国特别显著,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期律”。这是该领域的“普遍性”,中国的特殊性在于有一套成熟而严密的理论来解释之,比如“五徳始终”说、“逆取顺守”说等等,其他领域或其他文明地区不存在类似自圆其说的理论。

查看余下6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