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答:改革前改革后的按劳分配有什么区别?
从常识上来说,社会主义就是让劳动者当家做主,就是要实现按劳分配。因此,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能不能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权利,也就是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权利要求。
基于上述原理,因而我提出了关键不在于公有还是私有,而在于是劳权经济还是产权经济。
劳权经济,即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也就是实现了按劳分配的经济。
有位网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前改革后的按劳分配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现在就这个我想作个回答。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按劳分配的本来涵义与实现条件。
按劳分配是作为与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相对应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提出来的。熟悉按资分配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资分配从广义上而言它包括三种含义:一是指体现资产所有权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二是指按照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过程的资产量分解企业生产成果--即剩余价值量;三是指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资产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其中,体现资产所有权生产结果分配模式是基础,二、三两个方面则分别从企业和整个社会体现了按资分配。至于狭义的按资分配则是广义按资分配的第二种含义:即剩余价值量在资产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这种情形只有在多个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因此,现代股份制企业才是最典型、也是最科学的按资分配企业。
根据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对应的原理,我们可以具体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分配过程及基本形式。
1,按资分配企业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是“生产资料消耗补偿+必要劳动价值量(即工资)+剩余劳动价值量(即利润)”;按劳分配企业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应该是“生产资料消耗补偿(我把它称之为‘公资’)+公共需要劳动价值量(可称之为‘公需’,即必要扣除部分)+消费价值量或消费金”。这两种模式形式相似,但内容上有根本性的区别:在按资分配条件下的企业价值运动是首先用工资限定劳动力的价值量,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以体现投资者的利益要求;而在按劳分配条件下,首先限定的是生产资料价值量,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表现为消费价值量(即劳动收入)的增减。
2,按资分配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呢?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股票。为了区别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差别,按资分配企业采用了“不是货币”的“纸的凭证”--股票这种形式。很显然,按劳分配企业要明确区别劳动者投入劳动量的差别,也必须采用类似股票的生产劳动价值形式,这种形式也只能是“不是货币”的“纸的凭证”——工分或工票,而不可能是直接的货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