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远:戳穿莫言“暴露文学”的谎言

2024-01-04 3497 5
作者: 马志远 来源: 红歌会网

  莫先生是当今中国几乎最负盛名的作家,某年从外国捧回一个文学大奖后更是顿时名声鹊起,至今风头无两。莫先生是主张“暴露文学”的,他说:“我觉得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应该是真实地反映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这种生活面貌。”文学应该不应该暴露黑暗呢?如果承认文学来源于生活,那么生活中有黑暗,为什么不能暴露、不能批判呢?完全应该,必须暴露、必须批判,必须发挥文学的解剖刀功能。但是,暴露不能依靠谎言,谎言决不是文学艺术的生命。

  前些时候看到莫先生的两个小视频,渲染的就是他的“暴露文学”观。莫先生在这两个小视频里讲的故事就是撒谎,不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而是来源于他的杜撰。

  莫先生杜撰的第一个故事,是说他的老家山东某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候,村子里的农户纷纷参加合作社,唯独有那么一户无论如何都不肯入社,仍然坚持“单干”,耕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坚决拒绝使用胶皮轱辘的马车,仍然推着“吱忸”作响的木轱辘手推车;坚决不用生产队的灌渠浇地,而是一家人挑着木梢给庄稼浇水;坚决不用铁铧犁,而用纯木犁……,这副“一根筋”使他孤立于世,害得他姑娘都嫁不出去,儿子娶不上媳妇。即使到了这个程度,即使红卫兵批斗他、用皮腰带揍他,那个农户仍然振振有词:“这是土改时毛主席给我分的土地!”

  讲完这个故事,莫先生大赞这个农户的“叛逆精神”,说这是一种“铮铮铁骨”云云。本文无意讨论“叛逆精神”和“铁骨之气”的是非对错,只是觉得莫先生讲的这个故事破绽百出——

  在农业集体化之后,这个单干户在土改时分得的土地能够独立存在吗? 他种地可以不用化肥、不打农药,可他的土地灌溉怎么解决?当周边四邻的地块都在用生产队的抽水机、灌渠“哗哗”浇地的时候,他是在自家土地的四周垒起高墙拒绝外水渗入,然后用扁担挑水浇地?

  莫先生说这个单干户耕地不用铁铧犁而是用“纯木犁”,仅此一句,便知莫先生是在瞎说。他以为木犁全是用木头做成的吗?木犁的铲头和犁铧部分也是用铁制造的,这种加装了犁铧的木犁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不装犁铧的木犁如果历史上出现过的话,那也应该出现在冶铁技术发明之前。这个单干户是怎样跑到唐朝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找出“纯”木犁的呢?

  从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党和政府虽然大力提倡、动员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却从来没有强制哪家哪户非入社不可。最初确实有许多人特别是那些富裕一些的农户,舍不得自己那套马车、驴骡,不愿意入社,但是,广大的贫下中农通过互助合作的集体劳动,体会到了合作生产在土地深翻、农作物品种改良、农田水利灌溉、拖拉机等先进劳动工具的推广使用等方面带来的好处,他们热情拥护合作社,积极参加合作社,最后推动着那些富裕又落后的农户也入社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像苏联建立集体农庄那样实行强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县大码头公社央上村一个姓徐的光棍铁匠,就是一个坚决不入社的单干户,常年靠走村串乡打制简单的铁器和修理农具维生,直到九十年代还活得好好的,并没有什么红卫兵斗他、揍他,逼他入社。

查看余下6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