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2024-03-22 2256 4
作者: 林之辛 来源: 红歌会网

  近些年,“城镇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学者发表论著,从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讲起,强调城镇化是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特别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可是,怎么来实现城镇化呢?这些论著所说的不外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就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然而,这些年以这种方式推行城镇化却造成许多负面后果。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交通,环境,教育医疗条件,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矛盾日渐突出,各式各样的城市病开始发酵;另一方面,农村被掏空,留守人员(多为儿童和老人)的生活条件恶化,城乡差别急剧扩大,形成更加不平衡的贫富悬殊现象。

  其实,国外某些国家的“城镇化”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就是学界所说的“拉美化”:大量贫困人口涌入城市以后形成许多贫民窟,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难道我们的现代化就一定要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吗?

  早在上世纪的1958年,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实现城镇化的方向——就是要在农村创建城市,就地建设既有工业,又有包括高等学校教育在内的“经济中心”,而不是让大批农民脱离土地涌入大城市。他说:“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为此,他提出:“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在农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只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无法走向富裕。他说:“要扩大商品生产,扩大社会交换,要大搞交通运输。”他严肃批评了当时党内一些干部鄙视商品经济,甚至把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想法。

  毛泽东的想法是空想吗?只是一种乌托邦吗?有好些学者就是这样说的。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旧版第十三册)》中看到毛泽东1975年9月27日“对社队办企业的三份材料的批语”,在这些材料中,有华国锋的一封信,信中说:“目前社队企业取得了可喜成绩,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对于巩固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消灭‘三大’差别,都有重大意义。它代表了人民公社的伟大希望和前途。但有一些同志对此却瞧不起,以种种理由妄图取消或砍掉社队企业。我们劝这些同志要坚决丢掉错误思想,热情支持这一新鲜事物,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这样社队企业就会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查看余下5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