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陆上“死亡之海”吞噬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
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
原本1935年6月29日,红军颁布了松潘战役计划,准备迅速机动地消灭松潘守军胡宗南部,后由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的动摇,失去了战机,最后不得不放弃攻打松潘的作战计划,只能走松潘草地北出甘南。
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开始向草地进军。部队离开毛儿盖以后,向北行走40里就进入了草地。
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举目望去,是茫茫无边的草原,在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
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红军指战员们踩着草墩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进。
越是往草地中心走,困难就越严重。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衣服被雨雪打湿了,只能靠体温暖干。
对于长期南北转战的红军,行装早已减少到不能再减少的程度,单薄的衣服破烂不堪,入夜寒流彻骨,只好三三两两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互相汲取一点温暖。草地里没有清水,只能喝带草味的苦水。
更严重的是缺乏粮食,经过几天的行军后,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野菜充饥,有时甚至嚼草根,吃牛皮,想尽一切办法充饥。
但是,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他们忍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每天按计划的路程前进。
经过七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战胜了严寒饥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气候变化异常的茫茫草地,于8月27日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路军也同时到达阿坝地区。
如今的日干乔大沼泽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静谧秀美,白云朵朵,蓝天湛湛。
高山、草原、牦牛群,路边是一块刻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石碑。
可80多年前,这里被称为陆上“死亡之海”,残酷无情的茫茫草地,当时不知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年轻的生命。
班佑河畔就有七八百红军战士,永远的静静地背靠背坐着离开了世界。
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因为饥饿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
现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矗立起一座名为《胜利曙光》的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这是一座高18米、宽24米,重达1800多吨的人物雕塑,刻画着当年那群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的红军指战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