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打仗边教学的红军学校
军校在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地位,边打仗边教学的红军学校更在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收藏着大量红军学校的教材,其中部分经典教材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陈列”里展出。
▲红军学校使用的部分教材
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就已经在与国民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的实践中认识到开办军事院校的重要性,并积累了初步的办学经验。红军诞生后,中共中央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干部,在选派部分人员赴苏联军事院校学习培训的同时,还秘密安排一些同志报考国民党的军事院校。红军学校的建立,正是在中共中央指导下,以不同的形式、由各地红军分别进行,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从1927年秋到1930年春,各地红军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发展的需要,相继创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教导队、随营学校和红军学校等,为随后相对正规的红军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旧址
(位于福建龙岩长汀水东街)
1930年3月,中共中央明确指示,“要在红军中成立红军军官学校,吸收斗争的兵士与工农分子加以军事、政治训练,造成自己的军官。”4月,中共中央进一步提出,对各地已开办的红军学校实行统一管理,扩大办学规模。中央军委据此决定,将已开办的红军学校“收归由中央军委直接管”,同时要求“各军均可自办一校或教导团”,加快干部培养。9月下旬,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红军中要有计划地办理军事政治学校,专门训练红军的干部人才,每军应有随营学校,每特区应有较大的红军学校。”10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苏区要办一大规模的红军干部学校,各特区也要办较小的军事政治学校”,并制订了具体的办学计划。在众多红军学校中,有一所“红校”更是格外著名。
▲中央苏区的红军学校
1931年9月,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为红军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0月,毛泽东根据国共合作时期创办黄埔军校和“治军必治校”的经验,提出创办一所“红埔”,为红军培养更多的军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战争发展及部队建设的需要。
1931年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和红1、红3军团随营学校为基础,成立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2年春,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总任务是“创造红军干部,扩大和坚强红军铁军,扩大革命战争向外发展”。中革军委制定并通过了《中央军政学校组织条例》,规定军事院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红校的首任校长为萧劲光,代理政治委员为何长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先后抽调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军事理论知识和斗争实践经验的高级干部到红校担任领导工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