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叩访毛主席读书的东山学校
正是阳春三月,我们一行来到了设计古朴的湘乡东山中学。据说,这是当年毛主席走出韶山的第一站,也是他独立闯荡生活的开始。装潢古朴的学校大门的门楣上方,高悬几个潇洒自如的四个大字:“东山学校”。一看就像是毛主席的字体。
这个猜测一点没错,校方同志介绍,门楣上这四个大字,是1958年,毛主席写的。这年的9月10日,毛主席为东山学校题了两份校名,并且写信说:“东山学校各同志:现遵嘱写了校名二纸,请选用,未知适当否?”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于母校的重视。
这所学校,紧邻湘乡城,前傍涟水河,后倚东山,为当地百年教育重镇。先后培养过毛泽东、陈赓、谭政、萧子升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作为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韶山的远行求学的开始,那是1910年,17岁的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他要去的就是属于湘乡县的这所名为东山书院的学校。当时据说父亲阻挠他,甚至逼他交出因为去湘乡上学而误工的“工钱”。父亲要的是他在家承继土地经营和家业。但是母亲非常坚决地支持他,便从娘家文氏亲戚那里帮助筹措了这笔“工钱”。在临行之前,毛泽东悄悄把自己的一首诗夹在父亲精心保管的账本里。这首诗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据说,这首诗本来出自日本一位高僧之手,毛泽东把诗改了一个字。原来的“学不成名死不还”改成了“学不成名誓不还”。
如今,毛主席就读的这所旧式学校,依然还能够看出是晚清民国的建筑风格。
走进校门,发现学校校舍周边是水系环绕,学校好像就是坐落一座湖上的孤岛。如果从外边看去,你只看到迎面高耸的十几米高的装潢古典的高高墙壁,从高墙中间的门洞进去,你才能感到这高墙之后,藏着一体化建筑的一座非常整齐的校舍。
如今整座孤岛上的校舍,已经再没有作为学校教学的实用意义了,仅仅为参观之用。学校已经在附近另辟校舍。但学校内旧时的课桌板凳依然保留着毛主席在此求学时的当时模样。在毛主席听课的座位和自习室的座位上,还特意有指示牌加以标记,说明这是毛主席当年坐过的位置。这里原本叫东山书院,在正厅左廊璧嵌刻的石碑上还镌刻着《东山书院记》。文中称“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的教育理念和“实事求是”“变通求学”的办学思想。文中以“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一句尤为世人注目。
据研究考证,这是毛主席最早学习接触“实事求是”这样一个词汇。这样一个词汇所包含的思想,没想到一直影响后来毛主席的整个革命和人生实践。书院的主办方最初认为只有实学才能救中国,而只有废除旧式科举才能兴办实学。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