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真要把历史旧账翻一遍,难堪的绝不是毛主席!
昨天文章发出后,有读者留言:
今天简单回应一下这个质疑。
1958年,毛主席在河南路经停留、实地考察、召开会议,加起来有三次:
第一次是1958年1月初毛主席到南方开会路过郑州,听取了时任河南省委第二书记吴芝圃关于农业生产规划的汇报;
第二次是1958年8月6日-8日,毛主席到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长葛县宗寨农业社、商丘县道口乡黄楼村等地实地考察;
第三次是1958年11月,在毛主席倡导下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
那么,1958年这三次到河南,毛主席究竟说了什么?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中,为解决“社小、劳力少”,不便于大兴农田水利的问题,河南一些地方开始突破原有农业社的规模,兴起“小社并大社”热潮。遂平县和平舆县各办了一个6000户左右的大社。1958年7月,河南正式建立了全省第一个人民公社——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毛主席关于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的伟大构想,首先在河南变为现实。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河南究竟开展的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这是毛主席1958年8月6日-8日到河南实地考察的主要原因。
首先,对于群众的热情,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方向,毛主席是完全支持的。
然而,对于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毛主席也是时刻保持警惕的。
1958年1月初,毛主席在听取吴芝圃汇报时,对于吴芝圃制订的河南省粮食增产数字和一年实现“四化”(绿化、水利化、机械化等)的指标就提出过疑问;
1958年3月8日至26日的成都会议上,吴芝圃正式提出河南一年就能够实现四化,四年可变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这比1月份河南省委制订的目标大大提前。吴后来在检讨书中透露,毛主席曾半开玩笑地跟他讲:“你是马列主义,我是右倾机会主义”,“河南一年实现四化,不惟不可能,即使实现了,其后果也不堪设想”。而在会场上,毛主席为了不打击干部的积极性,加之自己已经退居二线,只是很谨慎地指出:
河南提出一年实现四、五、八(黄河以北粮食亩产四百斤,以南亩产五百斤,淮河长江以南八百斤),水利化,除四害,消灭文盲,可能有些能做到……可以让河南试验一年。如果河南灵了,明年各省再来一个运动、大跃进,岂不更好。
对于一年内实现四化的目标,毛主席有很大的怀疑:“可能缺点很大,起码是工作粗糙,群众过分紧张……”
原人民日报总编吴冷西在他晚年的回忆录《忆毛主席》中披露,毛主席当时还专门找吴冷西谈话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