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根:别把唯物辩证法的恰到好处当作中庸之道
别把唯物辩证法的恰到好处当作中庸之道
——浅谈马列毛主义和孔孟朱儒教的重要区别
水根
根据生活常识,我们都知道: 气温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地球温带最适合人类居住,春暖秋凉最让人舒服; 气候湿度方面既不要雨水连绵也不要长期干旱,晴雨交叉、雨水适量最有利于庄稼和其他生物; 人们喝茶既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冰,冬天温茶和夏天凉茶有利肠胃; 肚子不能太饱胀也不可太饥饿,我们吃饭要适量; 炒菜不能太咸或太淡,咸淡合适才美味可口; 蒸米饭不能太硬或太烂; 日常生活学习工作要劳逸结合,不可过度疲劳繁忙或过于空虚无聊、无所事事;反抗斗争、打击敌人、 起义时刻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如此种种,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火候、分寸与时机。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观察思考、做事或分析解决问题都应恰到好处、找到关键点。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革命先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把这些规律进行总结概括,科学抽象为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列毛哲学中的重要方法论,是一条颠朴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
然而,一批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孔孟之道的衣钵徒子徒孙、儒教的忠实信徒们,竟然将上述生活常识和科学规律庸俗化、黯淡化,有意曲解为中庸之道,把马列毛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光辉理论嫁接改名为孔孟朱儒学! 用这种偷梁换柱的可耻手段,他们试图为其祖师爷贴金镶银,美化,粉饰并吹活早已腐朽死亡的僵尸儒学,拔高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些徒劳的努力和强词夺理的狡辩,除了表现他们的痴情和执着,暴露自己的愚昧和顽固,从而显得可笑而自不量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经常看到《人民日报》成篇累牍地发表复古派专家学者们的文章,热情洋溢地歌颂孔孟荀朱儒教思想,不厌其烦地推介中庸之道。这是为了配合当时社会上反鲁反毛反马列、反社会主义、尊孔重儒、封建复群的反动思潮,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为了弄清恰到好处和中庸之道两者间的重要区别,判辨认唯物辩证法和唯心的孔孟儒学,笔者下面举几个反例,来形象说明中庸之道,揭露其丑陋的本来面目。孔孟中庸之道为人处世原则如此提倡: 不论对谁都要不冷不热、半真半假;对朋友不能太好也不可太坏,不可太实也不可太虚,"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抛却一片心";不能做一个太好的人也不能做一个太坏的人,不可太善也不可太恶; 要尽量跟帮、合群、从众,不要有独立的见解和鲜明个性; 集体劳动、公益事业活动中,不要太积极先进,以免树大招风、被人嫉妒、招灾惹祸; 也不要太消极落后,以免被树为反面典型挨整受批; 打仗时不要太勇敢、冲在最前面,以免“枪打出头鸟",命丧九泉,也不要太懦弱、落在最后方,以免受军法处置; 君王、官僚权贵统治者们对老百姓不能太坏太残暴,要以"仁德"治国理政,以免激起公愤和民变,引发起义和抗争,对老百姓也不可太好,太仁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施行愚民穷民政策,不可让他们太聪明能干、懂得太多,老百姓一旦认识到自己被剥削压迫的历史和现状,会揭竿起义造反,推翻封建奴隶主,消灭剥削统治阶级。总之,君主与官僚们要走可持续剥削道路,维持奴隶封建社会的久治长安; 君主对忠臣不能太好,对奸臣不可太坏,忠奸数量要维持一定比例,要让两者争宠和内斗,以便君主大搞权术、左右平衡,坐收渔翁之利......上述种种奉行中庸之道的典型实例,已经在中国总结成几千年的社会生活的所谓智慧经验,变成了众多犬儒主义者推崇备至的座佑铭和万分迷恋的心灵鸡汤,抽象概括为腐朽的人生哲学。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