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出自梁启超
在现代中国学术界神奇的现象多又多!最神奇的当数被人推上“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之神坛的文化大神陈寅恪:一个留学海外多年缺没有通过任何一门基本的外语考试因而无法取得任何国家学历、却大言不惭地不断自我吹嘘和被人吹捧成精通二十几门外语的语言大神、一个缺乏过硬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贡献而靠着家族关系和私人背景混进清华的二、三流历史学教授,居然能够混成民国时代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如今又走向新中国的学术大神榜的神坛,真可以说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而相当多的人尊重和推崇他,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学术成就,而是因为据说是他的这两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现在早已经被认定为陈家私货而不容侵犯了。
其实,这是个重大的历史误会,甚至还牵扯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被撤和梁启超、陈寅恪二人最后断交的深层原因。我们觉得有必要揭开这个内幕,让那些热衷于制造陈寅恪神迹的神棍们(如刘梦溪、陆键东、罗定宇、桑兵、岳南、石国鹏等神棍的使徒们,还有网络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陈粉们)脑子清醒点。为了不患老年痴呆而如此疯狂还可以理解,如果借着阐述所谓的陈寅恪思想而塞进个人私货,又当别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两句话成了陈寅恪的私货,首见于《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中。原文如下:“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让我们揭开这个私货的具体来源。
首先,我们先考察梁启超先生“自由之思想”的文章。
早在1902年,梁启超先生在《论自由》一文中就重伸:“‘不自由毋宁死!’斯语也,实十八九两世纪中,欧美诸国民所以立国之本原也。自由之义,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乎?曰: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虽然,有真自由,有伪自由,有全自由,有偏自由,有文明之自由,有野蛮之自由。今日‘自由云自由云’之语,已渐成青年辈之口头禅矣。新民子曰:我国民如欲永享完全文明真自由之福也,不要不先知自由之为物果何如矣。请论自由。自由者,奴隶之对待也。综观欧、美自由发达史,其所争者不出四端:一曰政治上之自由,二曰宗教上之自由,三曰民族上之自由,四曰生计上之自由(即日本所谓经济上自由)。政治上之自由者,人民对于政府而保其自由也。宗教上之自由者,教徒对于教会而保其自由也。民族上之自由者,本国对于外国而保其自由也。生计上之自由者,资本家与劳力者相互而保其自由也。而政治上之自由,复分为三:一曰平民对于贵族而保其自由,二曰国民全体对于政府而保其自由,三曰殖民地对于母国而保其自由是也。自由之征诸实行者,不外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