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析梁启超:从尊崇效仿到批判扬弃

2023-06-13 1928 0
作者: 张家康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与斯诺的通宵夜谈中肯定地说,1920年夏天,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告诉斯诺,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曾经是各种主义的“大杂烩”。这之中便有他奉为“楷模”的梁启超和康有为。青年毛泽东“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我正在寻找出路。”当他接触到《新青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便毫不犹豫地抛弃了曾经信服的各种主义,这其中就有梁启超的维新主义,从而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一次的政论与政见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终于走出闭塞的韶山冲,考入湘乡县高等小学堂。离家时,他抄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的账本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诗言志,这是在向父母言明自己的心志。相较于韶山冲的旧式私塾,这里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经籍之外,还有“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可由于他是外乡的一名农家子弟,湘乡的几个土财东的孩子分外歧视他,而他却根本看不起这些纨绔子弟。相反,他却因写得一手好古文,博得了老师们的喜欢。

  其实,他并不喜读经书,这是因为他已接触到了《新民丛报》。这份报纸是1902年2月梁启超流亡日本横滨时创办,终刊于1907年11月。报纸取《大学》中的“新民”之意,宣扬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思想。这份报纸是他的表兄文运昌送来的,求知欲十分强烈的他如同着了迷一样地读了又读,还在上面作了批注。他在第4号《新民丛报》“论国家思想”的文末批注道:

  “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这是毛泽东的第一次政论。他不独认同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而又为梁启超那笔端常带情感的“新民文体”所倾倒。这是一种半文半白的新文体,他模仿“新民文体”的作文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如他所撰写的《宋襄公论》就颇得好评,国文教员破例为这篇作文打了105分,并批语赞道:“视此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泄千里。”

  1911年春,毛泽东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在这里他看到了同盟会创办的《民立报》,知道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当黄花岗起义爆发时,他的思想更是受到巨大的冲击,“消息到湘,学术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也跃跃欲试。”一天,他在墙上贴了一篇文章,表示支持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可却仍是绕不过康有为、梁启超。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还特意提到了这件事,他说: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