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晚年为何与陈寅恪断交
根据我们前面的考察得知:梁启超先生晚年和陈寅恪关系并不和睦,临终前半年几乎处于与陈寅恪断交的地步?为什么呢?起因之一就是王国维的自杀。
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国20世纪杰出的学术大师、真正的“三百年来唯一见”的史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正值其学术生涯巅峰之际,却出人意料地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湖自尽。这件事立刻举世震惊!
梁启超先生当时的震惊和感受见之于他在6月14日给梁令娴的信:
我本月初三离开清华,本想立刻回津,第二天得着王静安先生自杀的噩耗,又复奔回清华,料理他的后事及研究院未完的首尾,直至初八才返到津寓。现在到津已将一星期了。静安先生自杀的动机,如他遗嘱上所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变,义无再辱。”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却甚好),也还可说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在乡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间是地狱”一语,被暴徒拽出,极端棰辱,卒致之死地。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此公治学方法,极新极密,今年仅五十一岁,若再延寿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今竟为恶社会所杀,海内外识与不识莫不痛悼。研究院学生皆痛哭失声,我之受刺激更不待言了。
因此,梁启超先生对于王国维先生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
在处理善后工作中,王国维交代只是“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即由陈寅恪、吴宓二先生代为处理图书而已。按照中国文化传统,入土为安时的墓碑由谁来写,一时间成了重大的课题。吴宓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负责人,负责协调此事,并向清华学堂校方汇报。当时王国维家人和国学研究院初步定的人选是梁启超先生。
——即,最初《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与陈寅恪无半毛钱关系。
但是,随着吴宓卸任国学研究院主任,国学研究院的部分实际工作就被陈寅恪主动承担了。他开始考虑给王国维先生树立纪念碑,而不是简单的墓碑、墓志铭,这是在1928年2、3月间才出现的提议。提议人当然是陈寅恪,他甚至带领国学研究院的学生发起了全体师生的捐款行为。
令陈寅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而给王国维纪念碑捐款活动居然首先遭到了吴宓的抵制和拒绝!根据《吴宓日记》1928年3月23日记载的理由是:“戴家祥、姚名达持捐册来,欲强宓捐助研究院学生为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经费。且谓宓为昔研究院职员,义当捐助云云。宓极不赞成无礼,又愤若辈之无礼。但含忍之。晚7-8时访寅恪,托其婉告彼等,言宓家庭担负重,又常捐巨款于《学衡》,故不克捐助云云。”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