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和梁启超:陈寅恪进清华的垫脚石和敲门砖

2024-10-10 1127 0
作者: 刘正 来源: 红歌会网

  陈寅恪明明知道吴宓是他得以进入清华学堂国学研究院成为导师的唯一推荐人,为何却从不敢公开加以承认,却听任所谓的梁启超推荐说肆意流传而大获意外名利,客观上达到了他对梁启超的打压和不满。没有任何学历和学位的陈寅恪,决不是倚靠当时并不存在又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所谓“寥寥数百字有价值”的论文而进入清华学堂国学研究院的。事实上,这一结果在本质上是拼爹和拼关系的双重作用的结果!

  此事之本末本来正如吴宓所说的“费尽气力”。

  1925年2月13日这一天,根据《吴宓日记》记载:“与Y.S.及P.C.谈寅恪事,已允。”Y.S.即曹云祥,P.C.即彭春。

  2月15日则是“事有变化,议薪未决”。

  2月16日则事再次找曹云祥“谈寅恪事”,这次果然就OK了。

  为了聘请陈寅恪,他连续三天和校长谈此事。此情此义,感人至深。作为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他推荐的意义在于他的留学海外经历,使人相信陈寅恪的西学水平。吴宓在美国一见陈寅恪就“惊其博学”,作为同学的他,推荐在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当时的汤用彤也是留学哈佛大学、也是学术精英、而且具有完整的学位和学历,论成果并不比陈寅恪少,论学问更不比其差,就没有如此高的待遇和如此难得的机会了!

  因为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汤用彤实在拼不过陈寅恪的爹、乃至于他爹的爹!

  “拼爹”的时代原来早在清末民初时代就已经很盛行了!其实,“拼爹”本质上还是魏晋时代门阀制度和贵族作风的延续。所谓“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这样的话;显然,这个故事的最初放料人(根据我的调查就是陈寅恪本人)吃准了梁启超不会站出来揭穿!好在梁启超很快就故去了,几乎没再遇到揭底的人。而真正的办理人吴宓即使知道真相也必将沉默不语。因为吴宓在清华大学的职位都丢了,他被赶出了清华大学,而留下来的却是陈寅恪。大家看看《吴宓日记》1928-1929年的真实记载,吴、陈二人的关系当时已经十分紧张。如果不是凭借《吴宓日记》,我们几乎无法得知真相!梁启超和陈寅恪一家三代有来往,如无陈寅恪祖父的大力提拔,梁启超不可能成为时务学堂总教习,选他背锅,理所当然。

  根据《吴宓日记》的真实记载,聘请陈寅恪来清华国学院工作几乎是他一人之力。具体经过陈述如下:

  1925 年2月12日,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决定先开国学门一科。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又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是清华大学为大学毕业和有一定国学根柢者专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来担任研究院导师。“导师”是当时中华民国上个世界二、三十年代在清华学堂教职中一个特殊的称谓,这使它有别于其他一般的教授。按照现在大陆高等学府的教授级别,大致相当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资深讲座教授。

查看余下6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