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苏联亡于产权制度,而非公有制
今日看到了《顾凌英:驳“苏联亡于公有制”的谬论》(作者:顾凌英 来源:红色文化网 日期:2024-10-26)一文。这篇文章由顾凌英撰写,驳斥了“苏联亡于公有制”的观点,并探讨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原因。顾凌英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包括苏共领导集团的集体蜕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溃败、理论上的不坚定、特权阶层的形成和军队国家化等。
这些问题不能归结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
在文章中,顾凌英反驳了刘永佶教授的观点,认为苏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没有理论上的基础性偏差。指出,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苏联在其短暂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内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顾凌英认为刘永佶教授提出的“劳本主义”概念是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误解。在公有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已经统一归劳动者所有,不存在剥夺劳动者对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问题。
对此,我的观点是苏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没有错,但苏联模式却存在重大偏差,那就是产权制度与公有制的基本特点不相适应。如果说苏联的灭亡不仅有政治体制上的原因,而且更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产权制度不适合公有制的基本特点,不适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苏联的灭亡不是亡于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亡于产权制度。
一,为什么说苏联是亡于产权制度?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基本制度也就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制度。因此,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简洁地归纳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产权制度”模式,我把这种模式简称为“产权私有制”模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建立产权制度的条件下,资产阶级或资产者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生产主体,社会生产也必然表现为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而“苏联模式”可以归纳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模式。
与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比较一下,苏联模式,即“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的模式是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却保留了产权制度。如果说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那产权制度却是挪用资本主义的制度形式,也就是说,苏联模式性质上只是半资本主义(产权制度)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从企业角度看,它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从整个国家来说,就是消灭了资产阶级。因此,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苏联,已经不存在资产阶级,任何一个公有制企业,不存在资产所有者或不再存在地主或资本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