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哪儿?

2024-12-27 1555 5
作者: 关公战秦琼 来源: 红歌会网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但很少有人讨论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当年邓小平说,“市场是手段,资本主义能用,社会主义也能用”(大意如此)。的确,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很早就有市场了。市场和资本主义不能等同,但也难分难解,否则毛泽东时代就不会“割资本主义尾巴”(禁小商小贩),“投机倒把”者也不会被判刑。但什么是“社会主义”,大家仍是一头雾水。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外经济学家和经济决策者在讨论经济问题时,概念、用词、理论、预测、政策建议等几乎一模一样,交流起来畅通无阻,是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市场经济已是资本主义性质了呢?社会主义总结起来,官方说法无非两条:公有制为主体和共产党的领导。但两者都为官员控制,基本没有老百姓(即“社会”)什么事,故以此定义“社会主义”有点牵强。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同资本主义国家几乎一模一样。之所以更严重些,老外认为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弊病:地方政府能量大,风险小,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软预算、市场纪律不起作用或弱化。许多人预料中国正在蹈日本覆辙——内需不足、通货紧缩、增长缓慢、房产股市泡沫破裂、货币贬值、债务高企等。这些典型资本主义问题,也成了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起的,从马克思时代就有了。马克思主义称之“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当代经济学则美其名曰商业周期。如果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最重要的标志就应该是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中国面对的是典型资本主义“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我称之为“资本主义的原罪”——大量财富中的持续贫困,或曰产能过剩的危机。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下,正在快速智能化的经济,只会加剧产能过剩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只能使问题更严重:资本家越来越不需要工人的劳动。“劳”少了,“分配”自然也少了,但产能仍在突飞猛进。

  国外机构用资本主义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讨论和预测中国经济,中国通常也洗耳恭听,结果是在资本主义思路上越陷越深。如宏观经济政策——创就业、促消费、补贴出口、招商引资、赤字预算、调汇率利率和准备金、增加政府债务、调整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等。总之是算资金账,从资本主义国家经验来看,一般都是越算越沮丧,与资本主义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多,在许多问题上不谋而合。

  这是用资本主义方法来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用产生问题的逻辑来解决问题,只能治标不治本。爱因斯坦说:傻瓜就是不断使用同样方法,却期待不同结果。这些资本主义顽疾在马克思前就有了,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仍是共同目标,整套资本主义经济的话语体系在中国激活,化入大众语言,引导全社会思路。追求GDP增长听上去合情合理,却是个陷阱。马克思说,延长工时或强化工作量是资本剥削的两大法宝,现在仍然是。GDP或公司业绩上去了,但职工生活质量下降,资源环境也恶化。贫富两极化是资本主义常态,对社会主义是个讽刺。现在社会戾气弥漫,精神病多发,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冷漠。到资本主义国家走一遭就会发现,越发达的国家往往无家可归现象越普遍。中国是否也会有一天“发达”到这个程度?

查看余下6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