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liu:特朗普副国安顾问首次定义“美国印太战略”
【黄之瀚首次在“里根基金会”论坛上发表讲话(图片Ksliu提供)】
2024年11月24日,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任命华裔黄之瀚(Alex Wong)为白宫首席副国家安全顾问。这一任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黄之瀚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包括美国驻联合国特别政治事务大使、美国朝鲜问题副特别代表以及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等,还曾担任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主席。
黄之瀚作为特朗普选定的第二个任期内的副国家安全顾问,其地位高于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的余茂春,而余茂春只是当年国务卿蓬佩奥的顾问。
我们很少听到黄之瀚发表他对中国问题的看法。近日,黄之瀚在“里根基金会”的论坛上发表讲话和论文,题目是《印太地区的平衡:定义美国的策略》,阐述了他对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考量。
黄之瀚首先指出: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恢复北京在该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按照中国的民族主义和重商主义愿景,这意味着将美国(以及欧洲伙伴和印度)排除在该地区之外——中国领导人曾说,这是“亚洲人的亚洲”。中国的目标是削弱美国影响力的载体——军事实力和准入、经济联系、技术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以确保北京在该地区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如果中国有全球野心,那么这个更大的项目将从中国对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开始,并取决于此。因此,这个地区既是我们竞争的开端,也是最关键的一轮。
如果说地区主导地位是中国的战略目标,那么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平衡”。我之所以强调这个词,是因为美国决策者很容易效仿中国的地区目标,陷入美国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即使他们没有明确使用这个词。
美国不需要主导地位,但中国需要。中国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日益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国家主导的经济推动力,以及阻止美国军队进入该地区的军事目标——所有这些都要求主导地位,要求印度太平洋国家积极选择中国(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领海问题上,各国甚至没有选择,中国只是在索取)。虽然这种方法可能具有强大的力量,但实际上却是中国战略的负担,因为主导地位是极其难以实现的。
这使美国处于优势地位,因为与争夺主导地位不同,我们追求的平衡与大多数印太国家的利益和战略文化相吻合。早在美国成为一个国家之前,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主旋律就是各国寻求与中国的力量平衡。在中国较弱、外部野心减弱的一个世纪里,这比较容易实现。但现在中国已经崛起,这更难实现。因此,美国在这里拥有自然的——几乎是永恒的——空间,可以将自己定位为印太各国各自战略中的平衡者。如果我们实现足够的平衡,确保合作伙伴能够在贸易、安全和国际政治方面不受胁迫地做出主权决定,我们就赢了。这种平衡使我们能够共同制约中国更具侵略性的行为,并保持美国进入该地区的渠道。
简而言之,黄之瀚认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目标”,不是和中国争夺该地区的“主导地位”,而是建立和中国之间的“平衡”。所谓“平衡”,其实就是美国惯常所称对中国的“吓阻”。
为了实现“平衡”,黄之瀚认为“美国政策制定者必须认真考虑对战略核力量、中程导弹、海军舰队以及某些旨在击退台湾入侵的能力的新投资”,理由是中国正在这些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来打破该地区的平衡。
但是这些“新投资”将增加对美国国防预算的压力,这无疑是一个棘手问题。
黄之瀚指出,很多人认为乌克兰战争分散了美国的注意力和资源,有利于中国,短期内也许是如此,但是从中长期看,乌克兰战争却为美国将军事资源向东转移提供了一个机会。他说:“俄罗斯侵略的现实至少在最初印象中已经打碎了我们的西欧盟友对国防开支的幻想,尤其是在柏林。与此同时,俄罗斯常规军事力量衰败且日益枯竭的现实也已显露出来。欧洲国防开支增加和俄罗斯常规威胁减弱这两个新现实为将部分美国军事力量从欧洲转移到印度太平洋地区开辟了道路,而且这样做不会严重损害欧洲战区的威慑力。”
也就是说,黄之瀚认为俄罗斯的衰败和“北约”国家大幅度增加国防预算,美国可以减少对“北约”和乌克兰的支持,实现军事力量的东移,有助于缓解对美国国防预算的压力。
在印太地区,黄之瀚认为必须加强“奥库斯”(AUKUS澳英美)框架和与日本的结盟。他认为英、澳、日这三个国家拥有最实际和最潜在的军事能力,并有与美国合作实施平衡战略的政治意愿。美国应该不断寻求扩大与这些伙伴的军事联盟范围,共同探索新的基地和轮换协议,并且寻求联合开发和培训计划。
黄之瀚还认为“四方安全对话”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机制,但由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其主要功能无助于降低安全风险。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目标,不要对“四方会谈”有所指望。
(作者:Ksliu,美国著名时事评论员;供稿并修订:肖志夫,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