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梅:红色教育的“摇篮”
延安时期第一保育院(1940.9李家洼)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将士奔赴前线,血洒疆场。他们身后不仅是民族、家园,还有无法割舍的骨肉亲情。留在后方牵扯情感的是年龄尚幼的子女无人照料,很多孩子刚出生就不得不托付给当地乡亲收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抚养将军烈士的遗孤,出征将士的子女以及战区难童的安置问题,迫切建一所集中抚养和教育的场所,已刻不容缓。
1938年9月,经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决定,在延安成立战时儿童保育院。为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又迁院到几十里外的安塞县吊儿沟。《新中华报》发表社论:“保育我们后代的战士。”毛泽东为该院题词:“儿童万岁”。在经费极度紧张,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边区领导,从自己微薄的津贴中共捐赠863元,边区政府机关捐赠1000元,边区政府拨经费200元,并规定每月拨款经费100元。在前线和国统区工作的领导也拨了一部分经费。11月,保育院儿童由开始入院的86人,年底将边区中学附属小学又并入保育院,成立小学部、幼稚部,保育院增至280人。1940年9月,又迁新址杨家岭后山李家洼(今延安卷烟厂路)
院内开设乳儿部,又将女子大学和中央统战部托儿所并入保育院,规模不断扩大。1945年改为第一保育院,共接收2500多名儿童。第三任院长丁彤曾回忆说:我还记得孩子们唱着《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我们离开爸爸,离开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失掉了老家,我们的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他的军阀。我们要打到他!打到他才可以回老家,才可以见到爸爸妈妈。”还会唱《跟着毛主席天天向上》和《我爱总司令》等歌曲。
1940年春,为了解决中央领导和将领的后顾之忧,在距离中共中央驻地的兰家坪山坡上,腾出6孔窑洞成立延安“中央托儿所”,开始接收七名孩子,在此抚育成长。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维汉的儿子李铁映、谢觉哉的女儿谢定定、王首道的女儿王苏云、还有贾丽丽、傅维芳、小胖。后来在前线与日军作战的将领也纷纷把孩子送来,有朱德的孙子朱和平、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邓小平的女儿邓琳、左权的女儿左太北、杨勇的儿子李小平、黄镇的女儿黄文、黄浩、白坚的儿子白克明等……一下子增加了几十个孩子。1942年这里又修建20孔窑洞,名将的子女成为托儿所的一大特色。当年这些幼童,在新中国建立几十年许多成为国家领导人、军中高级将领、作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曾在这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如今早已年迈。
1941~1942年,陕甘宁边区红色中心遭到国民党军事和经济的严密封锁,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一片硝烟之中。但是,保育院和中央托儿所的孩子依然能享受一周七天,每天四餐的美食。食物、菜蛋、水果搭配合理,一应俱全。一首由作曲家关鹤岩谱曲,鲍侃填词,耳熟能详的儿歌《丢手绢》那旋律简明,朗朗上口却充满童真的歌曲,伴着欢快的节奏从简陋的窑洞、土院中流传出来。滚铁环、学防线、跳圈舞、趴战壕、学打仗……,一幕幕浸漫儿时的记忆、动人的画面,让浪漫、传奇、和谐的画卷绽放在延安这片厚重而坚实的黄土地上空。后来这首《丢手绢》的儿歌也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也伴随着我,度过幸福的童年、少年时代。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