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梅: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

2023-06-28 845 0
作者: 延梅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1925年来自美国密苏里的埃德加·斯诺,毕业于著名的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成为一名记者。1928年怀着对东方世界的好奇,登上远洋巨轮来到中国,进驻燕京大学任教授。亲眼目睹了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民族危机,震惊运动和重大事件,亲自前往上海、东北,抗日第一线采访。

  斯诺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上海和西部满眼苍凉,白骨成堆,连接着天堂和地狱。一边是富人花天酒地,屯粮满仓;一边是食不果腹,卖儿卖女,强烈的反差。他感到震撼写出《拯救25万生灵》的长文。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他不辞辛苦深入抗日第一线,收集资料,发表报告通讯《远东战线》这是他人生觉醒的起点。

2.jpg

  【1928年,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

  他写了不少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开始思考并寻找中国的出路和希望。最终,他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抗日根据地,传递着“抗战之声”。从此,他的生命同中国西部紧紧连在一起,决定深入抗战红色苏区,成为工农红军的西方记者。

  1936年,在友人宋庆龄的帮助下,他迎来去陕北苏区的机会。6月,一位有良知,求真相,敢于说真话,将真实报道公之于众的美国新闻记者斯诺,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冲破重重封锁,秘密经西安抵达陕北。冒着硝烟战火、寒风凛冽,带着许多疑问,对延安及中共领袖的好奇、向往,踏进了陕北红色大门。围绕“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组织?”“为何长征到达落脚陕北?”“中国共产党军事策略”等一系列问题,深入陕北苏区,进行实地采访和课题研究。

3.jpg

  【1936年7月保安革命旧址】

  当他看到荒凉、贫瘠、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山高坡陡的土窑洞,有些茫然。听到当地百姓亲切称红军是“我们的军队”,发现他们籍贯和方言不一,却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反而充满轻松、愉快、热忱、真诚,每个人眼里透着淳朴、善良、坚强、刚毅的神态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7月16日,毛泽东在保安(今志丹县)简陋的石窑洞会见了斯诺,他走进毛泽东和夫人(贺子珍)的住处,环视了一下窑内,只有简单的土炕和一卷铺盖,一张自制的木桌上摆满着书籍。地面中间放着一个火盆,上面坐着一个铁皮壶,四周用石头垒的坐凳,斯诺感到非常惊讶。

  毛泽东微笑的示意让他坐在石墩上,与他开始了彻夜长谈。亲口回答斯诺提出的所有疑问,答复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抗日战争、红军长征的经过、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合作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包括自己的身世。他们几次的交谈,逐渐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友情,还给斯诺发放了统一的红军军帽和军装。

查看余下7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