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梅|延安时期创办的“窑洞大学”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从“红都”保安迁驻延安。要建设党和巩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就需要创建学校,大量培养军事干部和各类人才。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与办法》明确指出:“根本改变过去的教育方针与教育制度”并发出号召:“……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到延安来,学好本领到前线打日本,救中国……”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为拯救民族于危难,为了祖国的兴亡和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有志之士、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爱国华侨等,为追求革命真理。纷纷背起行囊,冲破日军及国民党的层层封锁,爬山涉水,冒着枪林弹雨,毅然决然地奔赴到革命圣地延安。汇集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点燃和投身到火红的熔炉中,携手奋进,成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锋。1937年11月~1945年底到延安的青年约4万余人。中央高度重视,在延安创办各类干部学校35所,也称“战火中的大学”、“窑洞大学”驰名中外。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第一所正规大学。是军事干部院校,是培养军政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承担抗日救国的历史责任。党中央创办的八路军军政学院、八路军医科大学、八路军卫生学校、军事学院、炮兵学校、部队艺术学校、中央无线电通讯学校、工程学校等。这类学校肩负着党和军队培养军事、政治、通讯、技术、医务、艺术和特种兵急需的人才,先后培养20余万干部。
综合性的干部学校,是培养适应抗战和边区建设。既懂军事又懂政治,既懂经济又懂文化多方位的干部人才。党中央创办的延安大学,是第一所高等教育综合性大学。陕北公学院、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这类学校是培养统一战线,军事思想教育的政工干部,是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人才。在七、八年的办学中,走出复合型干部约8000余人,抗日干部1万余人,发展党员3000余名,增添新鲜血液,壮大了党的队伍。“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利剑”。
奔赴延安参加军事训练的爱国青年
党群理论性干部学校,是培养深化各级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务实的党群骨干。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创办的马列学院,是第一所专门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学校。中央党校、西北党校、泽东青年干部训练学校、中国女子大学、延安民族学院、延安工人学校等。这类学校是培养大批治党治政的英才,用马列主义、用无产阶级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去认识这个世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