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人谁长得最像毛主席?侄女毛小青回复:李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喝水不忘打井人”,成长在新中国的我们得以享受现在岁月静好的生活,就更应该时刻铭记那些为了缔造新时代而作出牺牲的老一辈革命者。
也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真挚的情感,人们往往会对他们的家人后裔倾注额外的关注,也期望着透过后人身上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等优秀品质,去寻找革命先辈的光辉身影。
在毛主席的众多后人中,谁长得最像他?又承继了他为人处事的哪些优秀品质?一直都是大众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
伟人后裔今何在
众所周知,主席虽然曾经有过若干子女,但由于经历了艰难危险的漫长斗争年代,不少人或是夭折或是失散,能够平安长大成人、生活在他身边的并不太多。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毛岸英兄弟,还未成年就跟妈妈一起承受牢狱之灾,母亲牺牲后又漂泊流浪在上海,好不容易父子团聚,团聚的时光却意外地短暂。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加入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不幸牺牲。
而毛岸青本就身体不好,手足兄长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噩耗又导致了他的病情再度恶化,一度不得不前往苏联接受治疗。
直到他病情稳定之后,才按部就班地考虑家庭问题,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毛岸英牺牲时年仅28岁,并没有留下子女。
至于主席的女儿,则跟随他曾经使用过的化名之一“李德胜”,分别取名为李敏和李讷。
这两个名字来源于《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名句,代表着他对女儿们的期许:不要执着于意义不大的空话,更不要夸夸其谈,而应该沉稳下来、多做实事。
这几个子女虽然曾经在主席身边度过或长或短的时日,但却没有任何一人享受过高于他人的特别待遇。
毛岸英从朝不保夕的流浪生活中挣脱出来不久,就被送到了苏联接受教育,一路进入军校磨炼自己、还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回到解放区后,他又被主席送到劳动者群体中去,学习种地、亲历土改,补上“劳动大学”这一门重要课程。
李敏和李讷由于年纪更小,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年月更长久一些,但她俩同样也都谨记父亲的叮嘱,不搞特殊不养“娇气”,在外从不提起自己的家庭。
她们上学时,学校需要统计家长信息和联系方式,她们报上去的也从来都是保健医生王鹤滨的名字。
子女们的平凡人生
在这样长久的耳濡目染之下,主席的子女都把低调努力、不搞特殊化的原则深深地刻印在思想深处。
在抗美援朝期间,赵南起将军还是一名团职干部,他曾经回忆过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当室友的情景。
在赵将军的记忆中,主动请缨前往朝鲜战场的毛岸英日常生活中非常平易近人,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殊身份;他的组织观念也很强,属于自己的责任从不推卸,不归属自己职权之内的事则从不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