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延安文艺工作者眼中的毛主席

2022-05-26 1440 0
作者: 胡新民 来源: 思想火炬公众号

1942年,毛泽东与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合影

  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文化人从全国各地会集到延安。当时到延安的大多数文艺工作者,他们的立场还没有真正完成从小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转变,他们的思想感情还需要有一个改造的过程,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问题上,也还需要一个从口头承认到思想上感情上彻底解决的过程。虽然这些问题不能说是延安文艺界的主流,但它们对于抗战和革命事业毕竟是不利的,同时也妨碍了文艺本身在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毛泽东深知文艺对革命战争的重要作用,在西北局面基本稳定后,他就分出一部分精力来抓文艺工作。

  194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同意毛泽东的提议,准备以毛泽东、秦邦宪、何凯丰的名义,召集延安文艺界座谈会,拟就作家立场、文艺政策、文体与作风、文艺对象、文艺题材等问题交换意见。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中央大礼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中央及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随后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的讲话,使许多人感到思想上豁然开朗,在眼前展现出一个新的天地。那些和毛泽东有过面对面接触的文艺工作者,毛泽东的言谈举止给他们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毛主席看问题深刻,文艺界那么多问题,他一抓就抓住了、抓准了”

  为深入了解当时延安文艺界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接触了许多文艺界的朋友。他花很多时间同萧军、欧阳山、草明、艾青、舒群、刘白羽、何其芳、丁玲、罗烽等交换意见,并请他们帮助搜集文艺界提出的各种意见。毛泽东深入细致的作风和真诚坦率的态度,得到了很多文艺界人士的尊重与信赖。

  以小说《八月的乡村》闻名的作家萧军,与毛泽东的交往和思想交流是比较早的,也可以说在那段时间是最多的。1938年3月,萧军第一次到延安。毛泽东听说《八月的乡村》的作者萧军来到了延安,很想见见这位与鲁迅有过密切联系的年轻作家,就派自己的秘书去邀请萧军见面,但性情耿直的萧军竟婉言谢绝了。令萧军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萧军晚年回想这一往事的时候感到非常愧疚。他说:“毛主席当时真是礼贤下士,平易可亲,气度非凡。和毛主席相比,伟大的是毛主席,自己年轻气傲,就太渺小了。”

  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他主动找到毛泽东,而且与毛泽东开始了一段频繁的往来。1941年7月,萧军因为工作中的矛盾想离开延安。临行前,他到毛泽东那里辞行。萧军晚年回忆:“我到毛主席那里去辞行,毛主席很奇怪我为什么要离开延安,问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希望我坦率地毫无顾虑地告诉他。我看他那么诚恳,那么热情,就把我遇到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毫无保留地同他谈了。他听了,一方面安慰我,承认延安是有某些缺点,另一方面也希望我及时反映,帮助改正。同时毛主席也劝说我,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