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平:从毛主席诞辰的纪念看民心所向
去年年底,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期间,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层出不穷。从笔者生活的周边县市及其好友转发的微信短视频看,几乎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有人组织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专场文艺活动或其他形式的纪念活动,甚至不少乡村掌握自媒体的老百姓,也发出乡村群众纪念毛主席的许多短视频。当然,更欣喜的是,中共中央专门举行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对毛主席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又做出了新的、高度的评价,引来一片叫好声。由此可以看出民心所向,党心所向。
自古道,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大多数人都懂,但如何能真正得到民心,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曾经成为开启一个时代的标记,但事实证明,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检验,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真理,辨别真理的真伪。从这个意义上讲,时间才是真理的最好检验器。随着大量历史资料的解密及爆料,以及长时期的理性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公知、大V们布下的“迷魂阵”中走出,对毛主席的英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民心也越来越向往毛泽东。
一、全社会对毛泽东时代的贫穷,有了越来越理智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毛泽东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由衷钦佩
别有用心的公知、大V们忽悠老百姓,否定毛主席的最大“法宝”,就是拿毛主席时代的贫穷说事。这在舆论阵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年代,确实很有市场和影响力。感谢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自媒体的越来越普及,让老百姓能听到看到一些有良知的正义之声;也感谢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让老百姓终于通过对比逐渐从懵懂中走出。
对于毛泽东时代的贫穷,老百姓会怎么看?
去年夏天,笔者曾与一位来自农村、现仍然在市某公园当园林工的七十多岁的老农闲聊。当谈到怎么看待过去的贫穷时,这位老农很客观地说:那个年代贫穷是很自然的。就像一个穷人家的孤儿刚成家,初开始一无所有,甚至连安身的地方也没有,只得借屋或住草棚,从锅碗瓢盆、菜刀到案板到碗碗筷筷铺铺盖盖,哪一样不都得从头置办?不得花费?要置办一件大家具不知得积攒多少年。但是,前面置办下了,后面还用重新花费吗?就可以拿出新积攒的钱来再置办其他的,只要自己勤劳,会过日子,日积月累,“家有余粮,就能起窑盖房”。毛主席时代尽管贫穷,但生活水平还是逐步提高,由五十年代的吃糠咽菜也吃不饱,到后来能吃到真米熟谷,还可以将就着吃饱,在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家口中,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社会财富也在逐渐增加,社会上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甚至收音机等还是越来越多。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包括水电路等还是逐年改善。离开家底说事,世界上没有这个道理。况且,毛主席时代,一个劳动力要养活多少口人?少的一家四五个孩子,多的七八个,每个家庭都是父母老小一大帮。你让那些说毛主席不好的人,现在凭工资或凭辛勤劳动,去养活上捌玖口子,看他能不能生活下去?恐怕孩子们连书都念不起,得了病更治不起......说到这里,这位老农不由地情绪激动,爆起了粗口:“那些说毛主席不懂经济、毛主席时代没有发展、经济走向崩溃边缘的人,真是丧尽天良,猪狗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