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眼中的毛泽东: “没有党和毛主席,哪有今天!”
沈钧儒的一生,横跨清末、北洋政府、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四个时期,从一个封建社会的进士,成长为一个爱国民主进步人士,成为一位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他参与了抗日救亡、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若干重要工作,与毛泽东颇多交集。沈钧儒将毛泽东视为自己的革命导师,“今后一切,伫待明教”,号召大家“努力作一个毛主席的好学生”。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从河北省西柏坡到达北平,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民主人士到西苑机场欢迎。右起:马叙伦、林伯渠、毛泽东、黄炎培、郭沫若、陈其瑗、李济深;左二沈钧儒、左三朱德。
“心心相印”的亲密战友
1935年5月、6月,日本侵略者连续蓄意制造事端,迫使国民党当局签订《秦土协议》,华北局势岌岌可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沈钧儒忧心忡忡,组织爱国人士讨论时局,努力探求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出路。1936年4月下旬,毛泽东委派相关同志与他联系,传达中共《八一宣言》精神,表示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组织形式,号召全国人民携手共同救国。毛泽东的抗日政策,犹如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他抗日救亡的前行之路,促使他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展开亲密合作。此后沈钧儒一直忠诚履行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的主张。
毛泽东善于团结合作,主动化解矛盾、消除误会,沈钧儒有切身感受。1936年8月10日,毛泽东热烈回应沈钧儒等发表的《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对其抗日救亡联合战线的立场和主张给予高度评价,并代表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当爱国民主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误会时,毛泽东致信给沈钧儒等民主人士,诚挚地解释事情的原委、由来,并委托潘汉年与沈钧儒等经常交流意见。
在面对国民党不断制造摩擦、特别是在1941年1月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时,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从民族大义出发,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一边开展反分裂斗争,一边团结抗日,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沈钧儒更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进一步坚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决心与共产党共进退。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救国的大旗,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沈钧儒将毛泽东视为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对共产党人说:“我们与你们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关系。”
“指挥若定,劳苦功高”
在沈钧儒看来,毛泽东为和平建国付出了极大努力。为了尽力争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年逾古稀的沈钧儒听到消息后,“快活得像个青年”,亲自到重庆机场迎接。面对欢迎的人群,身材矮小的他在人群外焦急地不停地喊,“我是沈钧儒,请让一下”,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沈钧儒才得以走到神交已久的毛泽东身边,激动地握着毛泽东的手亲切交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