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毛时代正名!不讲物价只讲工资,不谈支出光谈收入,就是扯淡

2022-01-23 3176 1
作者: 红色小兵1226 来源: 红歌会网

  今天,小兵给大家推荐一部由荷兰导演尹文思拍摄的纪录片《愚公移山》。

  该影片拍摄于1971年至1975年之间,跟我们平常看到的纪录片不同,伊文思导演在拍摄前没有通知被摄者要回答的问题,也没有按照当时有关部门的要求去指定的工厂或单位取景拍摄,这部纪录片大多数的内容都是自由选材、自由创造,所以它非常地直观、真实地逞现了当年的历史事实。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部纪录片,是为了让那些给毛主席时代歪曲抹黑、添油加醋的人闭上他们的嘴,让更多热爱人民跟毛主席的人能了解过往的真相,还劳动人民一个公道,为过往的岁月正名。

  在《上海汽轮机厂》这一节的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人们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的七点半到下午五点,中午吃饭加上休息的时间有两个小时,除此之外还有2次20分钟的休息时间;看起来工厂的福利待遇真的是特别好!

  然而其实在伊文思来的几年前,工厂的工人都需要准时打卡上下班,迟到超过一次就要扣奖金。

  直到后来,工人有了发大zd的权利,可以向厂长提出建议跟批评之后,这才有了厂里取消考勤打卡的规定,工人上班完全靠个人觉悟。

  是不是这样工人就会干活偷懒磨洋工了呢?

  其实不然,恰恰相反,如果大多数工人都能按时到岗,剩下的想偷懒干活的工人也不好意思摸鱼划水了。这跟我们现在上班的情况真的是相差甚远了,想必有很多在公司干活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老板虽然没有规定可以按时下班走人,但是一些老员工到点了还在那里接着干,新来的员工也就不好意思跑掉,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就算是发呆摸鱼,也要跟着他们熬到深更半夜。

  而在毛主席时代,尤其是70年代,在国家没有发生战争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下,工人根本不用在厂里加班,而且加班也是完全凭个人自觉,不会强迫要求工人,这就是不同于现在的企业文化之处。

  最最关键的是,工厂的生产目标和具体计划都是工人来定,这要放在几年以前,厂里事关统筹计划的事,都是由一小撮坐办公室的领导来决定的;自从实行这样的改革以后,工人的生产效率和生产积极性都大大地提高了,1200吨的泵,改革以前需要半个月才能生产出来,改革以后只要短短3天!

  这是多么大的提高!

  同样的时间内,工作效果是以前的5倍,由此可见,到底什么才是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催化剂,是受雇于私人的雇佣生产关系,还是为了社会化大生产而组织起来的集体主义劳动,不言自明。

  在伊文斯的镜头里,有一位工人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对工人有信心,他们就会表现出积极性;但如果你不相信工人,他们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

查看余下4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